第(3/3)页 十首? 不可能。 但一两首足够惊艳的“残句”或意境超绝的“半成品”,倒是可以“准备”。 既要符合张诚那半瓶水晃荡的水平, 不能太过完美吓到人(主要是怕这蠢货背不下来露馅), 又要灵光闪动, 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足以在众多陈词滥调中脱颖而出, 引起像刘老翰林这种真正懂行之人的注意。 甚至…可以刻意留下一点“斧凿”的痕迹, 或者一点与张诚平日言行不符的、 更深沉的感慨,埋下更多的疑点和伏笔。 超频大脑开始飞速运转, 浩瀚的记忆库中, 无数诗词歌赋如同星河般流淌而过。 不能直接用那些注定流芳百世的千古绝唱,太扎眼。 需要筛选、改编、 甚至原创一些符合这个时代审美、 却又带着超越性灵光的句子。 “写”什么呢? 初夏诗会…主题无非咏物、抒怀、即景… 有了! 苏惟瑾眼中精光一闪, 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就“准备”两首吧。 一首咏物,一首即景。 咏物的那首要精巧, 带着点少年人强说愁的淡淡忧思, 适合张诚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调调。 即景的那首,则要豁达开阔, 暗藏一点不易察觉的抱负, 最后再故意留下一两句略显“瑕疵”的收束, 好似力有未逮, 这样才更符合张诚“偶得佳句却又功底不深”的人设。 完美。 他几乎已经能看到, 当那半阙清词丽句从张诚那粗俗的嘴里结结巴巴念出来时, 在场众人那惊讶、怀疑、又不得不鼓掌的精彩表情了。 也能想象到, 刘老翰林那等阅尽千帆的老者, 眼中可能会闪过一丝怎样的探究光芒。 苏惟瑾加快脚步, 回到自己那狭窄的住处。 他需要立刻将构思好的诗句记录下来, 并精心设计好如何“自然”地让张诚“得到”这些诗, 以及如何“不经意”地提醒他该如何在诗会上“表现”。 鱼饵要做得香甜,钩子要藏得隐蔽。 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幕后操纵。 他要借着张诚这张破锣嗓子, 唱一出属于自己的开场戏。 沭阳的才俊们,准备好惊讶了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