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周大人眉梢微挑,不置可否。 “家中父母早亡,虽曾是军户,却也略通文墨,幼时曾为学生开蒙,认得几个字,讲过些粗浅道理。” 这话半真半假,原主父母确实识点字。 “后来…家道中落,学生辗转流离,更是无力延师。 所能做的,不过是千方百计寻些书来,自己胡乱读读,瞎琢磨罢了。” “自学?” 周大人声音里透出明显的不信,官威悄然弥漫。 “那些经义注解,或许可凭苦功。 但那治水之策,涉及统筹、数算、乃至农桑地理,脉络清晰,逻辑严谨,绝非闭门造车能凭空想出的! 你,究竟从何得来?” 压力陡增! 苏惟瑾心脏微微一缩,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他脸上露出一丝混合着困惑、敬畏又有点神秘的表情, 仿佛在回忆某种难以言说的体验,声音压得更低: “大人明鉴…学生…学生也不敢全然确定。 只是…有时夜读至深,困顿恍惚之际,常会做些奇怪的梦…” “梦?” 周大人身体微微前倾,显然被这个答案吸引了。 “是…” 苏惟瑾眼神放空,似乎在努力捕捉那些模糊的片段。 “梦中常见一模糊身影,似是我早逝的爷爷,又似不是… 总在对我讲述一些听不太真切的道理,关于天地运转,关于万物规律… 醒来后,有些便忘了,有些却异常清晰, 与学生平日所读之书相互印证,便…便似乎能明白些许…” 他抬起头,眼神真诚又带着点读书人特有的“迂腐”和笃信: “或许…是学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又或是…祖宗不忍见苏家文脉断绝,暗中点拨? 学生…学生实在不知,只觉思绪有时如泉涌,难以自抑。” 完美甩锅!爷爷托梦+自学成才! 既解释了知识来源的不可思议, 又符合这个时代人们对鬼神托梦、祖宗显灵的普遍认知, 更凸显了他自身的“苦读”与“悟性”! 周大人闻言,果然沉默了。 他仔细打量着苏惟瑾,见少年眼神清澈,表情不似作伪, 而且这番说辞虽然离奇,却似乎是唯一能解释通的理由。 难道真是天授奇才?祖宗显灵? 他沉吟片刻,忽然问道: “《尚书·尧典》中‘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郑玄与王肃之注,你更倾向何解?” 突然袭击!考察是否真才实学! 苏惟瑾几乎不假思索,从容应答, 再次将那些超越时代的见解, 用古代能理解的语言精炼阐述, 既显示了对传统注疏的熟悉, 又抛出了独到观点。 周大人听着,眼中的疑虑渐渐被惊叹取代。 此子思维之敏捷,见解之独到, 确实不像有人预先教授,更像是自己悟出来的! “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