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诸位同道,今日文会, 旨在切磋学问,砥砺前行。 小弟近日读《礼记·月令》, 偶有一惑,百思不得其解, 恰逢其会,想请教一下诸位高才, 尤其是…府试案首苏惟瑾苏兄。” 他刻意加重“府试案首”四字, 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到了苏惟瑾身上。 众人精神一振,心知好戏来了。 孙志远这是不服气,要出难题找茬了。 苏惟瑾抬起眼,平静地看向他: “孙兄请讲。” 孙志远心中冷笑, 面上却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月令》有云: ‘仲春之月,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注疏皆言,此乃天地阳气生发,惊醒蛰虫。 然小弟愚钝,想请问苏兄, 这‘雷乃发声’与‘蛰虫咸动’, 孰为因,孰为果? 是雷声惊醒了蛰虫, 还是蛰虫将动引来了雷声? 其间道理,还望苏兄不吝赐教。” 这个问题颇为刁钻, 涉及经义中少有人深究的因果关系, 甚至带点玄学色彩。 众人皆屏息凝神,看向苏惟瑾, 看他如何应对。 几个老秀才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孙志远暗自得意, 这问题是他从家中一本孤本杂记上看来的, 冷僻异常,寻常学子根本不会想到, 更别提回答了。 他料定苏惟瑾要么答不上来, 要么只能含糊其辞,无论哪种, 都能大大折其颜面。 然而,苏惟瑾闻言, 嘴角却几不可察地微微扬起一丝弧度。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相关经文、历代注疏、 乃至后世自然科学研究和考据成果汹涌而至, 迅速整合成最佳应答方案。 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 先对几位老秀才和在场众人行了一礼, 才从容开口: “孙兄此问,确实有趣。 历代注疏,于此点多语焉不详, 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归之于‘天地之气感召’。” 他先肯定了问题的难度, 随即话锋一转: “然,依小弟浅见, 纠结于孰因孰果,或落入窠臼。 《月令》此文,本为述天文、纪时令、明人事, 并非探讨自然机理之专论。 其文‘雷乃发声,蛰虫咸动’, 乃是并列陈述仲春二候之现象, 而非断言其因果关系。” 众人听得微微点头,觉得有理。 孙志远却皱眉: “依苏兄之意,二者并无关联? 那为何偏偏将此二事并列?” “非是无关联,而是其关联并非简单的孰先孰后。” 苏惟瑾淡然一笑, 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观点。 “实则,据某些散佚古籍及后世… 呃,一些博学之士考证, ‘雷乃发声’此句,或有讹误之嫌。” “什么?讹误?”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质疑经文章句? 这可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孙志远像是抓住了天大的把柄, 立刻提高声音: “苏兄此言差矣! 《月令》乃圣贤经典,岂容随意质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