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其他不说,礼部负责科举的这些官员,韦谅几乎认了个遍,而他们也对韦谅认了个遍。 尤其韦谅不仅是韦陟的族侄,他还是太子的内侄,便是皇帝对他也是青眼有加。 不管怎么说,韦谅和礼部的这些人混了个脸熟。 以后要做什么,也都能方便一些。 这就是来贡院监督科举,最直接的好处。 …… “吱呀”一声,殿门被推开的声音惊醒了韦谅。 他抬起头,殿外,不知何时,阳光已经照亮了整个贡院。 一身深绯色官袍的韦陟,还有十几名礼部官员,神色严肃的站在殿外。 薛畅起身,让开位置。 众人对着薛畅拱手,然后径直走进堂中。 等到韦陟带着一群人走到了方桌之前,韦谅四人才同时站了起来,面无表情的按刀退开。 一众礼部官员很是满意的点头。 韦陟上前一步,当着众人的面,仔细检查策论考题,见没有问题,才让开一步,让其他人检查。 等到其他人监察完毕之后,他才对着众人点点头,上前取下了上面的封条,将里面的几封策论取了出来,然后转身,将他们分给各科的考官。 转过身,韦陟率先迈步朝着堂外而去,其他礼部官员紧紧的跟上。 等到他们都出去了,薛畅才随后走出去,韦谅四人也跟着一起走了出去。 科举的面貌,顿时出现在眼前。 宽阔的贡院之中,密密麻麻的十几个考棚并排而列,每一个考棚当中,都有无数的考生栖身其中,度人生大劫。 韦谅站在台阶之上,目光扫过整个考棚。 他知道,元载,张镐,甚至还有岑参,今日都在这考场之中,只是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到他…… 这个时候,韦陟已经展开手里的策问,高声道:“《道德经》曰:‘绝学无忧’,则乖进德修业之教;《列子·力命》曰:‘汝奚功于物’,又违惩恶劝善之文。 孰是孰非,何优何劣? 《文子》曰:‘金积折廉壁垄’,宜申其义,《庄子》曰:‘恬与和交相养。’明征其言。 使一理混同,二教兼举。 成不易之则,副虚伫之怀。” 韦陟话音落下,天宝元年,策论开题。 韦谅站在台阶上,神色平静。 《道德经》,《列子》,《文子》,《庄子》,全都是道教有关的典籍。 道理混同。 元载和张镐都提前有所准备,这一次应该能出一个不错的成绩。 韦谅希望他们的运气能好些。 …… 转眼,二月二十八。 阳光明媚,宫殿辉煌。 大明宫,含元殿。 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还有其他朝中四品以上官员,全部肃穆站立殿中。 薛畅一身红衣金甲,手按千牛刀,迈步走进殿中。 韦陟一身深绯色官袍,跟在薛畅身后,手里捧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十份试卷,还有一本奏本。 奏本是这十日间,礼部诸官从千余份考卷当中选出来的可以成为进士的名单。 奏本下面,是前十名的考卷。 韦谅,薛曲,程若水,裴玄毅四人绿衣金甲跟在身后,但刚刚进入殿中,便在大殿两侧站立开来。 礼制肃然。 薛畅对着丹陛之上沉沉拱手,然后退至一侧。 韦陟上前,拱手道:“回禀陛下,天宝元年壬午科科举省试结束,取士二十三人,名单在此。” 高力士快步走下丹陛,然后从韦陟手里接过托盘,然后走上丹陛,放在了御案之上。 李隆基目光直接落在了奏本之上,神色平静,抬手翻开奏本,然后仔细审阅了起来。 不是那种随意敷衍的掠一眼,而是仔细认真的阅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