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尤其是对柳奭。 没有暴怒,没有失态,没有急于辩解,甚至没有明显的慌乱。 只是平静地接下了所有指控,表示要“核对账目”、“查明原委”,更是默许了柳奭将案件线索移交大理寺的举动。 李世民内心深处,对太子今日的表现,确实生出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认可。 至少,这孩子学会了控制情绪,懂得了在某些时候,沉默和承接比咆哮和反驳更有力量。 然而,这一丝认可,很快就被另一股汹涌而至的怒火所覆盖。 这怒火,并非针对太子,而是针对那侍御史,柳奭! “拿储君……与隋炀帝类比……”李世民低声自语。 语气中带有一股杀气。 柳奭奏对中的每一句话,都被书记官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此刻正呈于御前。 那些看似忧国忧民、引经据典的言辞,在李世民这位亲身经历过隋末乱世、亲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帝王眼中,其用心何其歹毒! 隋炀帝! 那个刚愎自用、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最终导致天下分崩离析、身死国灭的亡国之君! 柳奭竟敢,竟敢在储君面前,将东宫的举措与隋炀帝的“纳谏台”相提并论! 竟敢暗示若处置不当,便会“重蹈覆辙”! 这是何等诛心之论! 这是要将他的太子,置于何地? 是将他李世民,置于何地? 一股暴戾的冲动在李世民胸中翻腾。 此等离间君臣、动摇国本之言,死不足惜! 但他终究是李世民。 是那个在尸山血海中建立起大唐基业,又于波谲云诡的朝堂中驾驭群臣十六载的天可汗。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怒火,强行压了下去。 胸膛剧烈起伏了几下,终归于平静,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寒光更盛。 不能动。 至少现在不能动。 柳奭不过一马前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