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通晓农事水利、明达边情、清廉干练、不畏权贵……” 李世民在心中默念,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说得倒是冠冕堂皇! 这逆子,翅膀还没硬,就迫不及待地想伸手要权,安插自己的人了? 他几乎能立刻想象出,李承乾在写下这些要求时,脑子里想的是哪个“东宫故旧”,或是哪个近期向他示好的“干才”。 这个“西州开发黜陟使”,权柄如此之重,几乎等同于一方节帅,若真成了太子私党,日后岂非尾大不掉? 更让他愠怒的是这奏疏呈上的速度! 今日刚赋予太子听政之权,这奏疏就摆到了他的案头! 如此急切,连最基本的、与中书门下诸位宰相商议的程序都等不及了吗? 他是觉得凭他东宫一己之见,就足以定策于枢机? 一股被冒犯、被轻视的怒意,混合着对儿子急于揽权的失望,在李世民胸中翻涌。 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急躁、叛逆、缺乏耐性的李承乾,只不过这一次,他披上了一层“勤政务实”的外衣。 “好,很好。”李世民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 “朕倒要看看,你麾下有何等‘清廉干练、不畏权贵’的贤才,堪当此任!” 他猛地提起朱笔,在那奏疏上飞快地批阅起来。 笔锋凌厉。 “准奏。着太子与尚书省、中书门下、吏部、兵部、民部有司详议黜陟使人选,务求公允,择贤能者任之。议定后,将名单与考语呈报朕前。” “即刻发还东宫。” 李世民的声音恢复了平静。 王德躬身应诺,小心翼翼地捧起奏疏,快步退了出去。 他清楚地感受到,陛下动了真怒。 这怒火并非源于奏疏本身,而是源于太子的“心急”和那未曾明言、却昭然若揭的“心思”。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到了赵国公长孙无忌的耳中。 此时长孙无忌正在府中书房批阅公文,闻听心腹家人低声禀报,他执笔的手顿在了半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