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太子的势,确实已经成了。(求月票!!!求订阅!!!)-《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2/3)页

    晨光透过云层,将皇城映出一片冷硬的光泽。

    他步履沉稳,面上看不出喜怒,但跟随多年的近侍都能感受到那股压抑的龙威。

    皇帝没有回两仪殿,而是径直去了政事堂。

    此时,太子病重的消息已如野火燎原,烧遍了整个长安权力阶层。

    与此同时,魏王府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李泰难掩兴奋之色,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肥胖的身躯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好!病得好!真是天助我也!”

    杜楚客却显得冷静得多。

    “殿下,此时高兴为时尚早。太子只是病倒,并非……况且,陛下态度未明,我们不宜妄动。”

    “先生太过谨慎了!”

    李泰不以为然,。

    “那跛子本就是强弩之末,如今心病发作,正说明他外强中干!那些追捧他的朝臣商贾,此刻怕是都在后悔!”

    杜楚客微微皱眉。

    “殿下,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谨慎。太子病重,陛下必然加强了对东宫的监控。此时若我们有所动作,极易被察觉。”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

    “况且,太子背后那位高人尚未找出。此人能助太子在短时间内扭转局势,绝非等闲之辈。”

    “太子病倒,此人必会有所动作。我们正好借此机会,引蛇出洞。”

    李泰这才冷静下来。

    “先生说的是。那我们现在该如何?”

    “等。”杜楚客目光幽深。

    “等陛下态度,等朝局变化,也等……那位高人现身。”

    就在各方势力暗中涌动之时,一份份关于昨日最后面见太子人员的详细调查,被摆上了各大权贵的案头。

    这些调查细致入微,不仅查明了这些人的出身、履历,甚至连他们近期的言行、交往、乃至财务状况都摸得一清二楚。

    李逸尘的名字,自然也出现在了这些名单上。

    郧国公崔仁师看着幕僚呈上的报告,目光在李逸尘的名字上停留片刻。

    “此子查清楚了?”

    “回国公,都查清楚了。李逸尘,陇西李氏丹杨房旁支,其父李诠三年前花费重金才为其谋得东宫伴读一职。”

    “其在东宫三年,表现平平,从未参与政事,亦无特殊才能显露。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曾向陇西李氏管家吹嘘,称太子赞其‘见识不凡’。”

    崔仁师嗤笑一声:“少年人虚荣,不足为奇。”

    “确实。我们查证过,当时太子只是随口勉励,并无特别赏识之意。此子却借此自抬身价,在族中颇受诟病。”

    崔仁师点点头,随手将李逸尘的资料扔到一旁。

    一个靠吹嘘度日的庸才,不值得他关注。

    同样的场景,在各大世家的书房中重复上演。

    所有调查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李逸尘,平庸无能,绝非他们要寻找的那个“高人”。

    人的认知就是如此固执。

    当他们认定高人必定是惊才绝艳、深藏不露之辈时,就绝不会相信一个表现平庸的年轻人会是目标。

    而此时,被各方势力暗中调查的李逸尘,正安静地坐在自家房间中。

    他面前摊开着一卷书籍,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

    他当然知道自己在被监视、被调查。

    但从他决定走上这条险路开始,就预料到了这一天。

    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绝不会相信一个小人物,会是翻云覆雨的幕后推手。

    这就是人性的盲点。

    天色渐晚,李逸尘起身准备歇息。

    他知道,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

    太子的病,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序幕。

    而此时的两仪殿内,李世民正看着暗卫呈上的最新密报。

    密报上详细记录了今日朝野各方的动向。

    “都在等。”李世民放下密报,眼神冰冷。

    “等太子是生是死,等朕的态度。”

    王德躬身侍立在一旁,不敢接话。

    “太医署那边怎么说?”

    “回陛下,太子殿下高热稍退,但仍未清醒。张太医说,殿下这是心神损耗过度,非药石能速效。”

    李世民沉默片刻:“太子近日,可有什么异常?”

    王德小心翼翼地回答。

    “据东宫回报,殿下近日忙于债券发售事宜,常常熬夜批阅文书。前日曾对詹事府官员发怒,斥责他们办事不力。除此之外,并无特别异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