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承乾连说三个好字。 “孤日前在工部立规,果然见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是此等璞玉之才!”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萌发新芽,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兴奋之余,他立刻想到一人,心头没来由地一紧。 先生已被父皇召去两仪殿两日了……虽说只是整理文书,定立章程,可父皇会不会借此将先生留在身边? 如今东宫势头正盛,先生又是自己最为倚重的臂助……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野草般滋生,让他方才的兴奋彻底冷却了下来。 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焦虑。 他踱步至窗前,望着宫墙外渐浓的夜色,眉头微蹙。 过了片刻窦静退出殿外,只剩李承乾一个人深思。 父皇是雄主,权衡之术炉火纯青,在此时强行调走自己身边得力的属官,实属不明智。 但……万一父皇真的看中了先生的才华呢?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无论如何,需得尽快见到先生。 仿佛是为了回应他的期盼,殿外忽然传来内侍的通传声。 “殿下,司仪郎李逸尘求见。” 李承乾霍然转身,脸上瞬间阴霾尽扫,甚至带上了急切的喜色。 “快宣!” 李逸尘步履平稳地走入殿内,风尘仆仆,但神色依旧沉静。 他依礼参拜:“臣李逸尘,参见殿下。两仪殿文书整理事宜已初步完结,臣特来复命。” “先生快快请起!”李承乾几乎是抢步上前,虚扶一下,目光灼灼地看着他。 “先生回来便好!两仪殿事务可还顺利?父皇……没有别的吩咐?” 他终究还是没忍住,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李逸尘起身,迎上太子隐含担忧的目光,心下明了。 他微微躬身,语气平稳。 “回殿下,两仪殿事务已了,陛下亦已恩准臣返回东宫本职。陛下只是对文书新法多有垂询,并命臣拟定细则,并未言及其他。” 闻听此言,李承乾一直悬着的心才彻底落回实处,长长舒了口气,脸上绽开真切的笑容。 “如此甚好!孤还担心父皇会借故多留先生几日呢!” 他语气中的庆幸毫不掩饰,随即又兴致勃勃地道,“先生回来的正是时候!工部刚传来一桩大喜事!” 他便将匠户之子赵小满改良神臂弩之事,原原本本、绘声绘色地告诉了李逸尘。 李逸尘静静听着,当听到“连杆”、“偏心轮”、“提升上弦速度且省力”时,他平静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极细微的波澜。 这描述……听起来很像记忆中宋代才趋于成熟的一些机械联动原理,尤其是应用于弩械方面的改进。 虽然具体结构他无法凭空想象,但核心思路是相通的——利用简单的杆件和偏心轮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实现省力或增速的效果。 “殿下,此子所献之法,听起来确实巧妙。” 李逸尘开口道,“若能证实有效,于军国利器乃是实打实的助益。看来殿下鼓励工匠革新之策,已初见成效。” “是啊!”李承乾抚掌笑道。 “孤心甚慰!已命窦静即刻拟文,擢升其父赵铁柱为将作监丞,秩从八品下!赏绢百匹,钱五十贯!” “其子赵小满,虽年幼,然功不可没,特许其随父入将作监学习,享匠人头份钱粮!待其成年,再行考绩定职!” 唐代工匠体系,除管理官员外,工匠本身亦有等级,大致分为都料,也就是匠头,匠、工、徒等等。 匠人头已是有一定技艺、可独立带徒的工匠,待遇远超普通杂工。 太子此举,无疑是破格厚赏,尤其是将其父直接由普通匠人提升为监丞,跨入了官的行列,堪称一步登天。 李逸尘点头:“殿下赏罚分明,信守承诺,天下工匠闻之,必当效死力。” “只是……”李承乾略显遗憾地叹了口气。 “学生本想亲自去见见那对父子,当面嘉奖,奈何今日还有几份紧要文书需即刻批复,恐抽身不得。” 他看向李逸尘,目光恳切。 “先生既已回宫,可否代学生一行,前往将作监弓弩院,宣示赏赐,并代学生勉励那赵小满?学生亦想听听先生亲眼所见,此子究竟如何。” “臣,领命。”李逸尘没有推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