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接下来的日子,一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激烈的攻防战在长安官场骤然爆发。 先是数名御史联名上奏,弹劾博陵崔氏一位在民部任职的郎中。 在去岁核查地方粮仓时收受巨额贿赂,掩盖亏空,人证物证俱在,言之凿凿。 紧接着,又有给事中检举清河崔氏一位出任刺史的官员。 纵容族中子侄强占民田数百亩,逼死佃户,地方苦不堪言,诉状累累。 几乎同时,关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家族官员的不法之事,被一份份措辞严谨、证据链相对完整的奏疏,接连不断地呈送至两仪殿。 贪腐、渎职、结党、不法……罪名不一而足,且大多并非空穴来风。 这些奏疏精准地射向了世家联盟最脆弱的部分。 他们原本以为凭借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可以高枕无忧,却没想到东宫反击得如此迅速、如此狠辣! 一时间,世家阵营内部人心惶惶。 被弹劾者急于自保,四处活动,试图平息事端。 未被波及者亦惴惴不安,生怕下一支冷箭便射向自己。 他们试图利用在朝中的势力进行反制,或弹劾东宫属官,或为被参同党辩解,然而皇帝的态度却显得曖昧不明。 那些关乎东宫的奏疏,大多如石沉大海,或被转送东宫,而针对世家的弹劾,却往往能被皇帝关注。 此消彼长之下,世家的阵脚开始乱了。 不过月旬之间,已有十余名出身世家、职位高低不等的官员,因罪证确凿被罢官去职。 或因压力过大被迫上表请辞,暂时离开了权力中心。 虽然对于庞大的世家门阀而言,这些损失尚未伤筋动骨,但其带来的震慑效应,却是空前的。 他们终于清晰地意识到,那位他们曾经有些轻视的跛足太子,手中已然握有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并且,他敢于使用这股力量,进行毫不留情的对等反击! 东宫与世家之间这场不见硝烟却刀刀见骨的攻防战,持续了将近一月,方才在一种诡异的僵持中暂告一段落。 这日午后,两仪殿内侍前来传旨,陛下召太子殿下觐见。 李承乾接到口谕时,正在显德殿内与窦静、杜正伦复盘近日得失。 闻听父皇召见,他神色不变,只是搁下了手中的朱笔。 “父皇相召,孤去去便回。二位且将方才所议,再细化成条陈。”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神色平静地随着内侍出了显德殿。 步入两仪殿,殿内一如既往的肃穆庄严。 李世民并未像往常一样伏案批阅奏疏,而是负手立于窗前,似在凝神观瞧。 “儿臣参见父皇。”李承乾依礼参拜,声音平稳。 李世民缓缓转过身。 “起来吧。”良久,李世民才平淡开口。 “谢父皇。”李承乾直起身,依旧微微垂首。 李世民踱步回到御案后坐下。 他抬眼看向李承乾,语气听不出什么情绪:“高明,近来的动作,不小啊。” 李承乾心头微微一紧。 他并未回避,反而抬起头,迎向李世民审视的目光,声音平静。 “回父皇,儿臣只是依律而行,纠劾不法。让那些心怀侥幸之人知道知道,何谓君臣本分。” 他的话语中没有丝毫得意或是怯懦,只有一种陈述事实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凛然之意。 李世民盯着他看了片刻,眼底深处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复杂神色。 有审视,有探究,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 他并未对李承乾的话做出直接评价,而是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淡。 “让彼辈知晓君臣之分,自是应当。然则,高明,你可知这天下,尤其是这州县乡野,维系运转,光靠朝廷律令和这几名流官,远远不够。” 李承乾神色一凛,知道父皇这是要考较他更深层的东西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