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这点风浪,翻不了船。-《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3)页

    “其四,于经济民生。”

    李逸尘开始触及更核心的领域。

    “殿下,东宫债券,如今是实物凭证。若纸张足够廉价、且防伪技术能跟上,未来是否可以考虑,发行一种更小面额、专门用于市场流通的‘纸钞’?”

    “以其替代沉重的铜钱,便于商旅携带,促进货殖流通。”

    他内心清楚,这是走向纸币的关键一步,宋代的交子、会子便是如此起源。

    但他只能引导李承乾想到这个方向,而不能直接说出纸币概念。

    “纸钞?”李承乾震惊了。

    “用纸当钱?”这想法太过颠覆。

    李承乾也知道当下部分民众将债券充当钱币来时使用。

    那是因为两年后可以兑换真正的钱币。

    只是直接当钱币使用,这对于李承乾的冲击非常大。

    “并非以纸本身为钱。”

    李逸尘耐心解释。

    “而是以其为凭信,代表存放在官库或指定柜坊中的铜钱或绢帛。”

    “持有人可凭此‘纸钞’随时兑换回实物钱绢。”

    “因其便携,自然会逐渐在市场上流通起来。”

    “当然,此事关乎国本,需极度谨慎,必须有充足的锚定物,且严格控制发行量,建立绝对信誉。”

    “但若无造纸工艺的革新,此事根本无从谈起。”

    他内心知道,信用货币的诞生需要极其复杂的条件。

    但这不妨碍先在理论上播种。

    李承乾只觉得脑中嗡嗡作响,用一张轻便的纸,替代沉甸甸的铜钱?

    这想法简直石破天惊!

    但他仔细一想,若真能保证兑换,对于大宗贸易确实方便至极。

    “还有,”李逸尘不等他消化,继续列举。

    “民间契约、账本、户籍登记,皆可用纸。”

    “若能推广,则民间纠纷因契约不清而减少,官府管理户籍、征收赋税亦更方便。”

    “医者可用纸记录药方、脉案,流传后世。”

    “工匠可用纸绘制更精细的图样。甚至可用纸记录农时、天象……其用,无穷无尽。”

    他最后总结道。

    “殿下,纸之革新,看似只是一物之变,实则可能撬动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

    “它能让信息传递更快、更广,让知识积累更易,让商业活动更便捷,让官府管理更精细。”

    “此乃真正夯实国基、开启盛世之钥。其意义,某种程度上,或许不亚于一场大捷。”

    李承乾已经完全被李逸尘所描绘的图景震撼了。

    他原本以为纸张只是书写材料的改良。

    却没想到其背后竟牵扯到朝政、军事、经济、民生的方方面面。

    甚至隐约指向一种更高效、更强大的国家治理模式。

    这远比他之前理解的“印书”要宏大得多。

    殿内陷入长久的沉默。

    炭火渐弱,但李承乾的心中却仿佛有团火被点燃了。

    他看看窗外,天色不知何时已暗沉下来。

    “先生一席话,令学生……豁然开朗。”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兴奋。

    “以往只觉前路纷杂,如今看来,路径却愈发清晰。高句丽需速决,以稳当下之信用。”

    “农具需推广,以显朝廷之能。”

    “而纸张之革新,则关乎未来数十年之国运!”

    他站起身,虽然右脚依旧不便,但身姿却显得挺拔而坚定。

    “学生知道该如何做了。”

    翌日。

    两仪殿内,檀香袅袅。

    殿内,与李世民眉宇间一抹挥之不去的凝思为伴。

    他刚刚批阅完一份来自民部的例行奏报,其中提及近日市面钱粮流转似有滞涩之象。

    虽未明言,但字里行间隐约指向了那发行不久的“贞观裕国券”。

    几乎同时,内侍省密报也悄然送至御案,提及东西两市有豪商暗中打探能否将手中持有的“贞观券”折价转让,或询问东宫债券是否仍可购入。

    “贞观券……东宫券……”李世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御案。

    他并非对经济之道一窍不通。

    戎马半生,深知粮草为军中命脉。

    登基御极,更明国库乃国家根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