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竟然又是他?-《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3)页

    李世民低声咀嚼着这两个词。

    他的目光落在空荡荡的御阶之下,仿佛还能看到太子方才站立的位置。

    太子近一年来的变化,他心知肚明。

    从最初的诛心之论,到博弈权衡,再到债券盐策,乃至今日这石破天惊的“百工之业”论……

    这一套套闻所未闻却又直指核心的学问,绝非太子凭空所能悟得。

    那个隐藏在东宫阴影里的身影,再次清晰地浮现在他脑海中。

    一股难以言喻的不甘涌上心头。

    如此大才,为何偏偏选中了承乾?

    为何不来辅佐于朕?

    难道朕是那不能容人、不能纳谏的昏聩之君吗?

    若此人能在朕身边,将这些道理早早剖析明白,朕何至于今日在满朝文武面前,显出这般……这般见识不及太子之窘态?

    他李世民,自诩雄才大略,从谏如流,开创贞观之治,文治武功皆堪彪炳史册。

    如今,却在一个关乎国本的社稷认知上,被自己的儿子比了下去。

    而这一切,竟是因为一个不肯为他所用的“高人”!

    他深吸一口气,胸腔因这口闷气而微微起伏。

    殿内冰凉的空气吸入肺中,稍稍压下了那份燥热与憋屈。

    目光缓缓扫过殿中那些空置的臣工站位——

    长孙无忌、房玄龄、唐俭、高士廉……

    这些平日自诩精明干练、老成谋国的重臣,方才不也一样吗?

    他们同样被太子的言论所震动,同样露出了恍然与惊愕之色。

    在太子抛出那“百工之业”之论前,他们不也和自己一样,盲目乐观地认为可以凭借朝廷威信再发巨债吗?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那强烈的羞恼,竟奇异地淡化了一丝,甚至生出了一点点难以启齿的慰藉。

    幸亏……幸亏这次丢脸的,不止是朕一人。

    这帮平日里眼高于顶、自命不凡的股肱之臣,不也一同被太子这新颖而犀利的理论打了个措手不及?

    方才他们那面面相觑、哑口无言的模样,此刻回想起来,竟让李世民感到一种近乎平衡的微妙心理。

    至少,这证明并非是他李世民一人孤陋寡闻。

    而是整个朝廷顶层,对于这社稷运转、信用根基的认知,都存在巨大的盲区。

    太子的脱颖而出,反而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在了所有沉浸在传统治国思路中的当权者头上。

    他缓缓靠向御座后背,身体的重量仿佛都压在了上面。

    时间悄然过了一个月。

    两仪殿,檀香袅袅。

    李世民刚批阅完一份关于河北道粮储的奏疏,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

    殿外传来一阵急促却刻意放轻的脚步声,王德垂首趋步入内,手中捧着一份加急的密报,神色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异。

    “陛下,工部段尚书有紧急呈报。”

    李世民抬眸,语气平淡:“讲。”

    王德深吸一口气,言语清晰却难掩激动。

    “将作监丞赵铁柱之子,赵小满,于今日午后,在宫外匠作营演示了一样新造马具……”

    “据现场监看之人口述,此物……功效惊人,或可……或可极大提升骑兵战力与驯养效率。”

    “马具?”

    李世民眉头微动,放下了手中的朱笔。

    能让内侍省如此失态的,绝非寻常改良。

    “何种马具?功效如何惊人?”

    “回陛下,为一钉于马蹄底部之铁片,名曰‘马蹄铁’。据称可有效保护马蹄,减少磨损,尤其利于崎岖石路、长途奔袭。”

    王德语速加快,显然自己也深受震撼。

    “什么?”李世民猛地从御座上站起。

    他自幼习武,戎马半生,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保护马蹄,意味着战马服役年限延长。

    意味着可以选择的进军路线更多,意味着后勤压力减轻!

    以往虽有“马靸”或“马舄”这类皮革或织物制成的蹄套,用于长途行军或恶劣地形,但非永久钉固,效果远不及此。

    “消息可确实?”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急促。

    “千真万确!赵小满当场演示,数名老练骑手试用后,皆惊叹不已!”

    “段尚书已命人封锁现场,并令赵小满父子及一应器物,即刻前往北苑皇家马场等候陛下圣览!”

    “备马!去北苑!”

    李世民毫不犹豫,大步流星向外走去,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