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不甘心啊! 他李世民横扫天下,驾驭群臣,自认无不可掌控之人,无不可洞察之事。 如今却在一个藏头露尾之辈身上,接连受挫。 “罢了……”他喃喃自语。 “既是无迹可寻,强求亦是徒劳。或许,只能如李卿所言,从长计议,静待其变了。” 他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御案一角,那里摆放着几份关于已故郑国公魏征身后事宜的最终核定文书。 还有一件事情瞬间涌上心头。 在魏征病重之前,他并非没有动过让魏征兼任太子太傅的念头。 以魏征的刚直不阿、清望隆盛,以及对朝政得失的深刻洞察,正是匡正太子品行、辅佐其明了为君之道的不二人选。 他甚至已经在心里勾勒过如何与魏征深谈,将这副重担交付于他。 可如今,人死如灯灭,一切设想都成了空谈。 这太傅之位,终究是没能落在魏征身上。 “太傅……东宫不可无太傅。” 李世民的思绪被拉回到了现实的问题上。 魏征已去,但太子的教育、尤其是对其越发强势姿态的平衡与引导,却不能停滞。 设立太子太傅,名正言顺地以帝师之尊介入东宫事务,既是延续传统,也是当前形势下,他作为皇帝必须落下的一步棋。 然而,这人选,却让他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头疼。 他的指尖在御案上虚划着,脑海中闪过一个又一个名字,最终聚焦在三人身上——长孙无忌、房玄龄、王珪。 长孙无忌?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国舅那张总是带着温和笑意,却眼底深藏算计的脸。 无忌是自己的肱骨,是承乾的亲舅,关系至亲,理应是最可靠的人选。 有他坐镇东宫,不仅能以舅父之亲加以教导,更能将关陇集团的力量更紧密地绑定在太子身上,确保政权平稳过渡。 但是……李世民的眼神微微一凝。 正因为与太子关系太近,权力欲望又强,若再加以太傅之名,是否会助长东宫势力过度膨胀,甚至将来形成外戚干政之势? 如今的太子已非吴下阿蒙,颇有主见,若舅甥联手,其势……他不得不防。 而且,无忌长于权谋机变,于经史大道、君王德行的淬炼上,似乎总隔了一层。 房玄龄? 想到此人,李世民不由得记起了前几年的旧事。 那时他属意房玄龄,亲自下诏任命其为太子太傅。 结果呢?房玄龄倒是恭敬领命,去了东宫。 可李承乾闻讯,竟摆出全副仪仗,亲至东宫门外降阶相迎,礼数隆重至极。 而房玄龄,就在东宫门口,面对着太子的亲自出迎,以“储君礼重,臣不敢当”为由,坚决推辞了太傅之位。 前后不到一日功夫,便让这场任命成了一场令朝廷略显尴尬的儿戏。 表面看是房玄龄谦逊知礼,深谙君臣之分。 但李世民何尝不明白,这其中亦有房玄龄明哲保身,不愿过早、过深卷入储君事务的考量。 如今再次任命他? 房玄龄会接受吗? 即便接受,以其圆融持重的性子,面对如今锋芒渐露、甚至隐隐展现出超越常规学识的太子,他能真正起到规诫、制约的作用吗? 恐怕多半仍是和光同尘,以调和维稳为主,难下猛药。 王珪? 他倒是品行端方,学问渊博,素有清望,曾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对礼仪典制尤为看重。 让他担任太傅,在塑造太子德行、规范礼仪方面,确能起到作用。 而且王珪不似长孙无忌般牵涉复杂的利益集团,亦不似房玄龄那般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立场相对超然。 但是……李世民揉了揉眉心。 王珪的“方”有时近乎“迂”,他能用经典的尺子去衡量、约束太子。 但对于太子那些已然超出经典范畴的“信用”、“百工”之论,王珪只怕是难以理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