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个前所未有,刚毅铁血的大明王朝蓝图,在他心中愈发清晰。 他猛地一拍御案,声音如同出鞘的利剑,带着开创一个时代的决绝:“对!就是这样!” “咱要打造的,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大明朝!” “从咱开始,往后世世代代,都给咱记住了——” “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 “凡我大明君王,皆有死社稷之志!” “凡我大明国土,寸步不让!!” 武英殿内,激昂的铁血誓言余音渐散。 众臣怀着各异的心思,躬身退出了大殿。 朱元璋脸上的振奋之色缓缓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冷静和警惕。 他目光转向一直如同影子般侍立在侧的毛骧,声音低沉而冰冷:“二虎。” “臣在。” “刚才殿内所有人的反应,都给咱记下了。” “尤其是李善长、胡惟庸,还有那几个淮西籍的尚书。” 朱元璋的眼神锐利如鹰,“国债一事,关乎迁都大计,更关乎国本!” “他们若是不想迁都,必定会想方设法在其中动手脚,或是拖延,或是暗中阻挠。” “给咱派人,盯紧他们!” “尤其是中书省拟定章程的过程,有任何异常,立刻报咱!” “臣明白!”毛骧心头一凛,立刻领命。 他知道,陛下这是要动用锦衣卫的力量,确保这项石破天惊的国策能够顺利推行。 他无声地退下,迅速去安排人手。 …… 另一边,退朝的官员们三三两两地走向中书省值房。 气氛沉默而微妙,每个人都在消化着今日武英殿上那接连不断的巨大冲击。 李善长走在最前面,脸色凝重如水,再无半分往日百官之首的从容。 迁都! 国债! 天子守国门! 每一件事都足以震动朝野,更何况是三件事同时砸下来! 他身为丞相,比旁人更能感受到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变革和风险。 国债之策固然精妙绝伦,堪称奇谋。 但迁都北平…… 这绝非仅仅是一座都城的迁移那么简单! 这意味政治中心的北移,意味着他们这些根基多在江淮、江南的官员和勋贵集团,将面临权力和影响力的巨大削弱! 陛下此举,名为守国门,实为…削藩镇、收权柄啊! 他下意识地放缓了脚步,等到胡惟庸快步跟上来,与之并肩而行。 左右官员见状,识趣地稍稍拉开了距离。 李善长目不斜视,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惟庸,今日之事,你怎么看?” 胡惟庸脸上早已收起了在殿内的震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量。 他微微侧头,声音同样低沉而清晰:“恩师,学生以为,国债之策,确是解决钱粮的绝妙良方,学生亦佩服不已。” “然则……迁都之事,恐怕其意并非仅仅在于‘天子守国门’这般简单。” “学生斗胆妄测,陛下更深层的用意,怕是欲借此迁都之举,行那釜底抽薪之策,将淮西勋贵们逐渐剥离权力中枢,使其远离故土根基,最终…架空其权!” 李善长脚步微微一顿,眼中掠过一丝寒芒。 随即恢复如常,轻轻颔首,并未直接回应,反而意味深长地反问了一句: “你看得很透。” “那你觉得,如今之计,我等…该当如何?” 胡惟庸闻言,心中一紧! 这是恩师在试探他的立场和智慧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