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年轻的脸庞上浮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郑重,目光渐渐变得悠远。 “叶先生此问,关乎国运。” 李进沉吟片刻,声音清晰而沉稳。 “下官以为,内政固本,自是根基,一刻不可松懈。” “然则,大明之未来,目光或当放得更远。”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向往的光芒。 “先生可曾细读史册?” “当年大唐,万国来朝,海舶云集,长安、广州、扬州,何等盛况!” “丝绸、瓷器、茶叶远销海外,异域奇珍,文化思潮亦源源不断输入中土,方成就了那般旷世辉煌!” “只可惜……下官生不逢时,未能亲眼得见。” 他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惋惜,随即转为一种坚定的热忱。 “若今生有此机缘,下官定要亲眼看到,我大明重现,不,是超越那般盛景!” “让我大明旗帜,飘扬于更广阔的天地之间!” 叶凡挑了挑眉,倒是有些意外。 他本以为李进会更多着眼于田亩、赋税、吏治等传统内政。 没想到这年轻人的眼光,竟已投向了浩瀚的海洋。 李进越说越是激动,显然对此思考已久。 “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然天下之大,岂止中土?” “汪洋之外,亦有万千国度,无数生灵。” “其地或有丰饶物产,其民亦有其独特技艺、学问。” “与其固守一隅,不如扬帆出海,宣威德于远域,通有无于四方!” “将我大名神威播撒出去,亦将他国之长吸纳进来,如此,方能使我大明历久弥新,始终屹立于浪潮之巅!” 叶凡听着,心中不禁暗自点头称赞! 好小子! 有眼光,有魄力! 这份胸襟和视野,远超许多皓首穷经的腐儒。 若是好生培养,将来未必不能成为辅佐朱标开创新局面的得力干将,到时候自己就能更安心地“功成身退”了。 然而。 李进并未一味畅想美好。 他话锋一转,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不过这开拓海洋,亦非坦途。” “利之所在,弊亦随之。” “如今东南沿海,倭寇肆虐,时常劫掠边民,袭扰商船,实为心腹之患。” “若要放眼海域之外,首要之务,便是打造强大水师,肃清海疆,震慑宵小!” “此为一弊,亦是一责。” “再者,与他国交通,需怀自信,亦需持谨慎。” “既要看清他国之优长,虚心学习,以补我之不足。” “亦需时刻警惕,保持我华夏文明之本色,不可盲目崇外,失了根本。” “唯有知己知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在这大势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番论述,既有宏大抱负,又顾及现实困难。 既看到利益,也洞察风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