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此话一出! 满殿的的文武百官,心神剧震,惶惶不安。 今日这朝堂,比任何一场血腥的屠杀,都更让他们感到胆寒。 陛下的手段,恩威并施,深不可测! 而那把名为“国法”的屠刀,经此一事,已然高悬于每一个人的头顶之上! 恰逢此时。 太子朱标突然稳步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清朗而沉稳地打破了现场的氛围: “父皇,儿臣有本奏。” “新都北平营造一事,历时数载,如今所需巨木、石料、工匠皆已齐备,国库与东宫财用亦因新政与国债之利,颇为充盈。” “儿臣以为,迁都大计,时机已至,当尽早提上日程,以定国本,以慑北疆!” 此言一出,如同在尚未平静的湖面又投下一块巨石! 朱标话音甫落。 文官队列中,几名须发皆白,以保守持重著称的淮西老臣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 他们多是跟随朱元璋起家的老人。 虽无兵权,但在朝中资历深厚,门生故旧遍布。 “陛下!太子殿下!” 一位老臣颤巍巍地拱手,脸上写满了忧虑,“迁都之事,关乎国运,岂可轻言?” “北平地处北疆,苦寒之地,且直面草原鞑虏兵锋!” “将国都立于如此险地,无异于将社稷宗庙置于炉火之上啊!” “一旦有失,则天下震动,江山危矣!” “还请陛下与殿下三思啊!” “是啊陛下!” 另一人接口道,语气激动,“金陵虎踞龙盘,有长江天堑,乃王气所钟!” “何必弃此万年基业,而就那塞北风沙之地?” “若只为震慑北元,遣一大将,屯以重兵即可,何须天子亲自犯险?” “此非万全之策!” 几位老臣你一言我一语,引经据典,无非是老生常谈。 强调北疆危险,迁都劳民伤财,且风险巨大。 朝堂之上。 不少官员也纷纷点头,显然对此抱有疑虑。 龙椅之上,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看不出喜怒。 他深知这些老臣的心思。 一部分是出于真正的担忧。 另一部分,则是习惯了南方的安逸,不愿北迁。 甚至可能,暗中与某些利益集团有所勾连! 就在劝谏之声渐起,似乎又要形成一股阻力之时。 朱标却并未像往常那样耐心解释或退让。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电,扫过那几位喋喋不休的老臣,原本温和的脸上瞬间笼罩上一层不容置疑的威严和霸气! “诸位大人!” 朱标的声音陡然提高,清越而有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尔等所虑,无非是北疆蛮族之患,担忧国都安危!” 他踏前一步,储君气度勃发,字字铿锵:“然,若我大明拥有一支无敌之师,装备远超蛮族的犀利火器,足以摧城拔寨,横扫草原!” “敢问诸位,这北疆之患,还是不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这迁都之险,还是不是动摇国本的危局?!” 不等那些老臣反驳,朱标目光转向御座,躬身道:“父皇!” “儿臣受命组建新军三大营,不敢有丝毫懈怠。” “如今,三大营已初具规模,兵员齐整,操练纯熟!” “尤其所配备之火炮、火铳等物,更是经过反复改良,其威能……远超现今军中任何制式火器!” “若诸位大人,对此仍不放心,对我大明强军仍无信心……” “那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何不亲眼看一看,孤这三大营,究竟是何等风采?!” “看过之后,再议迁都之事不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