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四天的时间很快过去。 四场考试:大经、兼经、子史论、时务策。 武松全部用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主线作答,同时联系北宋的朝政。 作为穿越者,武松对北宋的危险和弊病洞若观火。 所以,不管是理论,还是时政,全都完美无缺。 巡考的胥吏把卷子收好,然后全部糊名、封存,由主考官拿走。 考场打开,武松缓步走出。 吴英杰和林震从后面追上来,两人脸上皆有喜色。 “武松,你考得如何?” 吴英杰语气带着挑衅,武松停下来,反问道: “你考得如何?” 吴英杰扯了扯身上的衣服,傲然道: “这次的大经是我熟知的,在家时,阿爹曾经说过。” “这么说,这次你能得解元?” 吴英杰看了看林震,嘿嘿笑道: “不敢说解元,有林兄在,中举人自不是问题。” 武松冷冷一笑:“当日在县里,你说若是我过了童子试,你便认我做干爹。” “如今两月过了,你何时喊我一句‘干爹’?” 说起以前的事情,吴英杰觉得丢人,红着面皮道: “当日见你读书时间少,这次我必定是中的。” “这次州解试,只取10个举人,你武松断然中不了。” 北宋科举竞争极其残酷,每个州都有举人名额,由朝廷根据各州总人口确定。 大州人数多、小州人数少,就像高考的时候,每个省的录取名额不一样。 恩州府作为一般的州,虽然考试人数有800多人,但录取名额只有10个。 当真是百里挑一! 武松淡淡一笑,转身就要走。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锦衣的男子走出来,几个仆人替他拿东西。 见到林震,男子停下来,作揖道: “林震兄弟,考得如何?” “何兄,自是不敢与何兄相提并论。” 武松猜测,此人就是知县张知白口中的何运贞。 几个人说话,武松转身就走,不想多纠缠。 何运贞却已经注意到武松,连忙搭话: “这位想必就是清河县武松兄弟。” 武松无奈,停下来道:“正是,想必兄台是何运贞吧?” “不错,在下何运贞。”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 何运贞展开折扇,呵呵笑道:“武松兄弟的《临江仙》拜读过,足以流传啊。” “些许诗赋罢了,不是科举正业。” 北宋初期,科举还有关于诗赋的考核。 但是,王安石变法后,废除了诗赋,只考经义、策论。 目的是筛选出能做实事的人,不要吟诗作对的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