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切仔细,大不了跟我回大名府,不做这鸟官。” “我知晓。” 奴仆牵来一匹骏马,武松上马,缓缓往皇宫进发。 宅子在闹市区,距离皇宫不远,很快便到了宫门口。 查验身份后,武松跟着禁军往里走。 到了殿门口,禁军止步,一个太监出来引路。 中书省讲议司紧挨着后宫,守卫森严,没有太监的带领,任何人不得入内。 走进讲议司,里面几个太监伺候,两个官员坐在里面。 武松进门,两人的目光同时投来。 “下官武松,拜见两位大人。” 能在这里坐着的,肯定官阶都很高。 “哦,你就是武松。” 身穿红袍的干瘦男子开口,目光带着戏谑。 “是,不知大人如何称呼?” 干瘦红袍男子说道: “我是光禄寺左少卿、讲议司参详官。” 进宫前,武松做过功课。 讲议司的参详官名叫张拱臣,光禄寺少卿,从四品。 那么另一个中等身材微胖的官员,就是讲议司检讨官王方平,从五品官阶。 两人的品级都比武松高。 “见过张大人、王大人。” 武松行礼。 两人面带玩味微笑,却不让武松坐下说话。 王方平开口道: “我读过你的《传习录》,有些道理,却又没甚道理。” “你说人之良善天生就有,若是如此,何须教化?” 张拱臣点头道: “不错,如你《传习录》所说,我等读书为何?” 武松笑了笑,说道: “孟夫子曰:人皆有恻隐之心。” “人之性善,本自天生,读书识理,便是明心见性之道。” 张拱臣哈哈嘲讽道: “胡说八道!那为何有杀人放火的匪徒?怙恶不悛的反贼?” 武松昂然道: “此皆未能读书明理,不见内心之善所致。” “譬如采矿,山内之矿藏乃人性之善,采挖好比读书明理。” “若山内无有矿藏,便是将山夷为平地,亦是徒劳无功。” 王方平指着武松嘲讽道: “此子牙尖嘴利,尽是胡言乱语。” 武松反问道: “两位大人皆是良善之辈,请问,你们的良善从何而来?” “莫非不是天生善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