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时念望着大东泛红的眼眶,无奈的笑着。 晨光斜斜地洒在她脸上,眼角的细纹里都裹着暖意。 “咱们刚改的时候,有人说我一个青楼老鸨瞎折腾,劝我趁早关门;” “后来排《三国演义》,又说我一介女子,哪懂什么家国大义,演出来也是东施效颦;” “现在说我表里不一,不过是换了个说法罢了。” 她顺着廊下的方向指了指。 叠在石桌上的戏单被风掀起角,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这一年多排的戏: 《薛平贵与王宝钏》《三国》《木兰辞》《凤求凰》…… 单是改编的话剧就有三十多部。 连学子们抄得纸页发皱的《蓝星诗词集》里,好些诗句都被编进了戏词。 “你瞧,” “咱们院里平均半个月就出一部新戏,《白蛇传》上个月就定了要排。” “那时候你还帮着搬过白素贞和小青的剑,忘了?” 大东顺着她的指尖数过去,叹了口气。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我这心里就是不得劲儿。” 在他看来,那群学子全都是白眼狼! 吴婶端着盘刚出炉的杏仁酥从后厨出来,听见这话就接了话茬。 “你啊,一天天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少咋咋呼呼的!” 阿福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手落在大东的肩膀上拍了拍。 “咱们排新戏是为了让客人们看得新鲜,今儿演穆桂英,明儿演白素贞,都是按自己的节奏来;” “大满园要改戏、要加场,那是他们的事,跟咱们有什么相干?” 这一年多来。 怡红院从破破烂烂、门可罗雀的青楼,变成如今盛京人人想来的戏院。 靠的从来不是跟谁较劲。 是那些能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心里亮堂的戏文,是念姐带着大家一天天熬出来的踏实。 “可他们还说……” 大东的声音低了些,“说你就是想压大满园一头,抢他们的客源。” “真要压他们,何必等现在?” “大满园刚回盛京时,咱们正忙着官印诗集的事。” “若真想抢客源,我就早排针对他们的戏戳他们的脊梁骨了,何必费这劲跟他们耗新戏?” 晚晴在旁边听得真切,眼珠一转,往廊下走了两步,对着墙外扬声喊: “要我说啊,有些人就是看不得咱们院里热闹!” “自己排不出新戏,就编排别人较劲,有这功夫,不如多琢磨琢磨怎么让客人们看得高兴!” 她的声音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撞在石头上,顺着风飘出巷外,把那些躲在墙根下的闲言碎语冲得七零八落。 墙外的议论声忽然停了,过了会儿,有个怯生生的声音从巷口飘进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