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赵文瑄这时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刚录好的供词。 “于府私卫已经全部招了,是于清煊指使他们纵火嫁祸,想借此阻止我们查案。” “陛下已下旨,继续追查赈灾银去向,定要还泉州百姓一个公道。” 时念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泉州码头。 海面上的渔船渐渐多了起来,晨光洒在波浪上,泛着金闪闪的光,像撒了一层碎金。 乔章林走到她身边。 “念姐,有了老船夫的证词和于府私卫的供词,粮船案和纵火案已经能完全对上。” “接下来,我们就能顺藤摸瓜,追查当年被挪用的赈灾银去向了。” “好。” 时念笑着点头:“咱们一步步来,不着急。” 只要能还泉州百姓公道,还苏家七十七口人清白,她可以等。 书坊外,百姓们还在议论纵火案的真相。 有人提议要去知府衙门请愿,要求严惩于清煊; 有人主动提出要帮书坊整理书籍,不让于家的阴谋得逞。 刘兴义看着这一切,眼眶微微发热。 * 十日后,盛京。 怡红院的朱漆大门敞开着,檐角悬挂的红绸灯笼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灶房飘出的桂花糕甜香,混着戏台方向传来的琵琶声,把整条西街和学源街都裹得暖融融的。 吴婶站在灶台前,手里攥着雕花木模,正给刚蒸好的双喜糕盖印。 粗布围裙上沾着圈白白的面粉,她却毫不在意,眼角的皱纹里堆着笑,嘴里还哼着喜庆的小曲。 “今天是个好日子啊,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灶房外,浅醉和晚晴正帮暖夏整理新做的大红喜服。 衣料是祁昭宁送的浮光云锦,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珠光。 “你瞧这云纹,在阳光下会变颜色呢!” 晚晴帮暖夏整理着,眼里满是羡慕。 “郡主说这是华南特有的料子,就是要让你风风光光地成亲。” 暖夏对着铜镜轻轻转了圈, 脸上的喜悦怎么都藏不住。 院里的热闹渐渐浓了。 浅醉带着戏班的姑娘们在戏台前排新戏。 唱的是时念新给的《昨夜风今宵月》,引得路过的商贩、学子都驻足倾听。 大东忙着给前来道贺的宾客递喜糖,脸上满是笑意。 “念姐!杜元介回来了,还带着……” 十四从院外跑进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时念刚整理好各地分会传来的书信,闻言立刻往门口走。 只见杜元介身边跟着永州书院的厉山长,还有刚从泉州赶来的刘兴义。 刘兴义的额角还有浅浅的疤痕,却笑得格外灿烂。 杜元介将自己带回来的贺礼取出来,笑着打开: “念姐,泉州分会的学子们托我带了首诗,叫《泉州平冤》,盼着泉州的案子能早点查清。” “他们还带了些青州特产,说是给阿福和暖夏贺喜的。” 厉山长也跟着递过一份清单: “永州的商户们听说,知道你们在查泉州旧案,特意捐了五十石粮食,已经派人运去泉州了,给那边的百姓救急。” 刘兴义打开手里的布包,里面是一本厚厚的线装册子。 册子的纸页已经泛黄,边缘有些磨损,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名字和地址。 “这是当年泉州旱灾时的饿殍统计名单。” “百姓们找了半个月,才从老账簿、旧碑文中整理出来的。” 而上面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枉死的性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