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让人都来前厅!” 众人齐聚,时念这才说出信中打算: “我打算立刻编一本《科举民生参考》,免费给盛京、永州试点考场的寒门学子送过去。” “就用《蓝星故事集》里的民生故事,结合南齐的青州赈灾、泉州海贸、苏州粮案等实际案例,帮他们梳理策论思路!” 阿福立刻响应: “我这就去喊伙计们抄录!” “当年乔夫子在院里温书时,我就盼着有这么一天,寒门学子能少走点弯路,不用再因为没门路、没参考,白白浪费才华!” 浅醉附和: “我来整理戏文里的民生片段!” 比如《渔家女》里渔家反抗盐商压迫的情节,正好对应青州贪腐案; 《织锦记》里织女改良织机、帮乡邻脱贫的故事,也能引为务实兴邦的论据,给学子们做策论案例! 晚晴轻声提议: “我之前跟着念姐学认字时,您教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典故。” “不如把这些蓝星故事中的古训整理出来。” “配上周庭安先生批注的南齐民生案例,再加上乔先生之前写的《民生札记》。” “这样学子们用起来更方便,既能记典故,又能懂实务。” 接下来的三日,怡红院像被裹进了一团暖融融的忙乱里。 伙计们在书坊里伏案抄录案例,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姑娘们在戏台后校对文字,遇到不懂的民生术语,就跑去问学子们; 吴婶则每天蒸两笼芝麻饼、熬一锅红枣粥,谁累了就塞一块饼、递一碗粥。 时念亲自把关每一篇内容: 将“孟姜女哭长城”对应“南齐徭役过重,当轻徭薄赋”; 将“牛郎织女”对应“民间婚恋平等,反对世家联姻垄断”; 甚至把乔章林在永州书坊的见闻写进去,字里行间满是温度: 【永州农户收割时说一粒米一滴汗,此句虽浅,却比任何经义都更懂粒粒皆辛苦的民生真谛。 策论写民生,贵在真诚,贵在共情。】 编好的《科举民生参考》是小巧的线装本。 封面用耐磨的青布缝着,上面绣着“怡红院赠·寒门共勉”八个小字,朴素却暖心。 阿福和十四赶着两辆马车,把书往盛京的各个书院送。 每到一处,都围满了闻讯赶来的学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