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延庆殿的烛火添了新芯。 暖黄的光落在殿中央的白玉案上,将北徐使臣手里的《北徐文钞》照得格外醒目。 书册用深蓝色绢布装裱,封面烫金的“民间自发编纂”五个字,透着不加修饰的傲气。 这是北徐争夺文盛之会举办权的核心信物,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底气。 “各位使臣请看,” 北徐使臣将《北徐文钞》摊开,手指划过书页上密密麻麻的签名,声音刻意拔高,带着激昂。 “这册子收录北徐民间诗作、杂记三百余篇,从采写到刻印,未用官府一分银、一粒米。” “农户在田埂写的《耕读谣》、渔女在船头唱的《渡海曲》,都能在这里找到。” “这才是真正的民间文化,不沾权力的铜臭,只藏百姓的真心。”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南齐众人,话里藏着刺: “反观南齐,虽也提民间,却处处有官府影子。” “怡红院的模型要顺天府背书,文化册要翰林院审核,说到底还是离不得权力扶持,算不得纯粹的民间文化。” 周边小国使臣纷纷点头,滇国使臣轻声附和: “北徐这《文钞》确实纯粹,民间文化本就该离权力远些。” 北徐使臣见状,嘴角笑意更深,仿佛举办权已是囊中之物。 时念却没急着反驳,只从晚晴手里接过一本厚重册子。 封面印着“南齐民生成果册”的朱红印章。 每一页都盖着各州府官印,透着沉甸甸的实感。 “使臣说纯粹,民女却想问,文化的终极意义,难道不是让百姓过得更好?” 时念走到使臣席前,将成果册摊在北徐使臣面前。 “这是盛京、永州的民生数据。” “去年此时,盛京寒门入学率仅一成,永州粮价高达二十五文一斤;” “如今盛京寒门入学率升至五成,永州粮价稳定在十二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