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西疆毡帐挨着南齐书摊,北徐海鱼摆在泉州竹篓旁,滇国织物映着高丽灯笼,浅醉的歌声混着各国语言,连陆襄都举着滇国方巾,在人群里跟着唱《小星星》。 阿福笑着说:“念姐,这西街比我做的模型还热闹,等文盛之会开幕,肯定更精彩。” 陆襄也跑过来,举着方巾道: “念姨姨,滇国叔叔说,文盛之会要带更多织锦来,还教我们绣滇山的花!” 时念笑着点头,望向远处皇宫方向。 晨光里,文盛之会的灯笼越来越亮。 这条西街,早已不只是盛京的街道,更成了各国民生交融的小天地。 没有国界隔阂,没有语言障碍,只有对好日子的期待,对交流的欢喜。 待悬日挂上天空,怡红院戏台前的空地上已摆满青石凳。 粗布帘子刚掀开,百姓和外商就拎着小板凳往前排挤。 吴婶站在巷口,捧着叠粉白色戏票免费分发。 “今日演《北徐渔女》和《海晏河清》选段,都别挤,人人有份!” 戏票票根印着浅醉手绘的渔女图案,裙摆飘着海浪纹,背面小字写着“文盛之会预热场”,拿到票的人都忍不住翻看。 苏木捏着票,凑到译官身边问: “这戏讲的是渔民的事?跟我们草原的牧歌一样动人吗?” 译官笑着点头:“比牧歌还贴近平民,客人看了就知道。” 时念刚在模型区跟阿福交代完细节,就见浅醉从后台走出。 浅醉对台下喊道: “今日演渔女寻父遇樵夫段落,素心姑娘的琵琶还加了北徐渔歌调……” 素心坐在侧台,指尖轻拨琵琶,清泠调子混着海浪般的节奏漫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