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虽然心中早有预感,张新不会任由他们两兄弟把持郡府人事,但没想到竟然这么直接! 官印到手还没一个时辰,这就动手了? “诺。”鲜于银苦涩的应道。 若是换了别的太守,鲜于氏或许还能动用当地的影响力周旋一下,可张新在城外还有六千大军,除了应下,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望卿努力勉之,莫失我望。”张新画了个大饼,“若能清平郡中匪患,我不吝大官。” 郡中最大的功曹已经在我兄长那了,你还能有什么大官? 鲜于银暗暗翻了个白眼,随后心中一动。 莫非是......孝廉? 汉制,郡国岁举孝廉,凡人口满二十万者,年举一人,不满二十万者,两年举一人,不满十万者,每三年举一人。 渔阳现在的人口有将近五十万,按照惯例,每年可以举两个孝廉。 思及此处,鲜于银偷偷向张新看去。 张新点头微笑。 “臣必不负明公所托!”鲜于银激动道。 若是被举了孝廉,起步起码是个议郎,等到朝廷有缺,外放出去那至少也是个县长。 一县之地,万户以上称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万户以下称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这不比在郡中当个百石吏强多了? 张新示意鲜于银归位,继续喊道:“张方。” “臣在。”张方出列。 “前段时间你献粮有功,进为五官掾。”张新淡淡道。 “臣谢明公厚恩!”张方下拜道。 “陈松。” “臣在。” “你体恤爱民,进为南部督邮。” “谢明公。” 接着张新又做了一番人事调整,将一个鲜于家的子弟提拔为陈松原来的农曹掾,以安鲜于氏之心。 原来留在郡府中的那些小吏,有空缺职位的,张新给他们升了官,没有的,张新也给他们涨了薪俸。 一番安排下来,除了心中惴惴不安的鲜于辅,其余众人皆大欢喜。 “还望诸君共勉,若有功劳,我必不吝大官,退朝!” “臣等告退。” 百官起身行礼,一一退下。 鲜于辅心中松了口气。 张新没动他的功曹,看来还是打算用他的。 “今日明公任用百官,却独留主簿一职,敢问明公心中可是有人选了?”鲜于辅小心翼翼的问道。 郡朝右吏,以功曹为尊,主选署功劳。 其下便是主簿,主文书,乃是太守的亲近之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