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知道了!”张新兴奋道。 “何解?”蔡邕问道。 “搞钱!”张新自信道。 顾雍闻言想笑,却又不敢笑出来,只能憋在肚子里,挤眉弄眼的甚是辛苦。 蔡琰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哎呀,府君,这句话不是这个意思......” “昭姬,不得无礼!”蔡邕沉声喝道。 蔡琰神色一凛,马上乖巧起来。 “为何是搞......搞钱?”蔡邕看向张新。 这话太口语了,他一时间竟然说不习惯。 “还请蔡公评判。” 张新站起身来,朗声说道:“孔子此言,乃是教人先修其德,再修其才,治郡亦是如此。” “一郡之中,亦要先修其德,再修其才。” 蔡邕微微点头。 “郡之德,便在于丰粮库,平匪患,轻徭役,如此,百姓才能富裕起来。” 张新看向蔡邕,笑道:“以一言说之,便是搞钱,百姓手中有钱了,才能‘行有余力’,拿得出钱来供子女读书。” 现在的生产力低下,以郡府的财力,根本不可能搞免费的义务教育。 就算搞了,百姓也未必买账。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劳动力了。 就算再小一些的,七八岁的孩子,也能帮家里搬运柴火、打扫卫生之类的,算是半个劳动力。 若是百姓不富,吃饭都成问题,那些家庭怎么可能舍得放自家的劳动力去读书? 读书固然高,可若是连肚子都填不饱,又有何用? 人是要吃饭的。 因此,只有想办法让百姓都富起来,让他们家里就算缺少一两个劳动力,日子也能过的下去。 到那时,只要张新开设学堂,那些百姓就会源源不断的将自己的孩子送过来。 谁不想进步呢? 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仓廪足而知礼仪,不外乎如此。 这和田楷之前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田楷的政策比较被动消极,而‘仁爱孝悌,行有余力’则要更为主动一些。 蔡琰闻言,与顾雍面面相觑。 听起来好像挺对的,但总感觉和我们学的不一样啊? 我先前读的论语是假的么? 是这么解的? 蔡邕面露微笑,微微点头。 “敢问蔡公,可对?” “对。”蔡邕肯定道。 张新面色一喜,随后为难道:“可这钱又该如何去搞?” 渔阳现在很富。 有纺织厂,有互市贸易,有甄家的商队不断在冀州兖州等地来往。 但这些和渔阳百姓一毛钱关系没有。 张新还要养军队,不可能拿郡府的钱去补贴百姓。 就算他肯,底下的郡吏也不会同意。 “府君稍待,老夫去去便来。” 蔡邕起身离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卷竹简出来。 得,看样子答案又在书中了。 张新很自觉的接过竹简,随后向蔡邕告别。 回去的路上,张新心中十分疑惑。 “蔡邕这个作派,不像是来辅佐我治郡的,倒是像来教我怎么治郡的,难不成他有意收我为弟子?” 张新心中疑惑,随后又摇摇头,“不太可能吧......我一个黄巾出身的底层,他能看得上?” 想了一会想不通,张新便不再想了,而是回到后院,拿出蔡邕新给他的竹简看了起来。 ...... 小院前。 蔡邕看着张新的背影,感慨道:“此子机敏。” 顾雍走上前来,疑惑的问道:“老师,那句话是这么解的么?” “一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见的风景也不尽相同。” 蔡邕返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元叹啊,日后你也是要出仕的,要牢记今日府君之语。” “学生受教。”顾雍行了一礼,心中若有所思。 “好了。”蔡邕回过头来看向蔡琰,“昭姬,你解释一下,为何偷偷摸摸的跑来正堂?”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