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好,好,好!” 蔡邕一连说了三个好,上前扶起张新。 “起来吧,我答应你了。” 如果说,蔡邕来渔阳是迫于无奈,教张新读书是因为刘宏的密信。 那么此刻他答应张新的拜师,就完全是出于真心了。 张新很聪明,悟性也很高。 每次有问题,张新总能从他给的书中悟出合适的解决之法,即使有少数悟不出的,也是一讲就通。 并且张新看待问题的角度很成熟,实在不像是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反而像是个三四十岁,阅历丰富的人。 聪慧,有悟性,性格还沉稳。 再加上千字文的出世。 虽然千字文在高层士人的眼中也就那样,但作为启蒙读物,无疑是最适合的。 以后的读书人都将读着千字文长大,再加上新纸和雕版印刷术,让书籍的传播变得更为简单。 蔡邕可以想到,假以时日,张新的名声必将天下传颂。 既然如此,这个弟子为何不收呢? 张新闻言大喜。 不过,令他略微有点遗憾的是,汉朝的拜师礼比较简朴,没法大操大办。 否则他至少也得邀请百八十个士人过来看看。 次日,张新带着准备好的束脩登门拜访。 束脩是弟子赠与老师的礼物,脩指的是肉干,束就是把这些肉干捆在一起,一般来说是十条肉干。 后世在束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莲子、芹菜、红豆等物,合称六礼束脩,各有寓意。 不过现在倒是没那么麻烦,送肉干就行。 蔡邕收下,送给张新一部《论语》,随后带着张新开始诵读《大学》的首章,表示已经担下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完,拜师礼就算成了。 一旁观礼的顾雍和蔡琰上前祝贺。 张新也唤了顾雍一声师兄,叫了蔡琰一声师妹。 又两日,蔡邕收拾完书籍,随着天使车驾返回雒阳。 张新出城相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