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只好对殷商遗民实行了无限宽容的政策。 这也正是《梓材》中所讲述的内容。 肆往,奸宄(gUǐ)、杀人、历人,宥。 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 周公说:对于殷商遗民,我们要以德服人,不乱杀无辜的人。 以前那些作乱、杀人、奸淫掳掠的人,要宽宥。 那些泄露国君大事,国家机密的人,和使人致残的人,也要宽宥。 对于天下百姓,要以教化为主,要行德政。 郑玄这是在问张新。 那么多人,你为什么一个都不肯宽宥? 你的仁德呢? 张新想了想,回答道:“郑公讲得自然是极好的,新并无意见。” 梓材篇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 为上位者,当行德政,以教化百姓为主。 对于那些犯过罪的人,不能一棒子全部打死,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个思想好么? 抛去时代背景的话,当然好。 后世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就是这样的。 但若是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呵呵。 “牧伯既然认为老朽讲的并无错,何以不行德政耶?” 郑玄叹道:“两万多人啊......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个无辜之人么?” 张新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看向了诸葛亮。 “亮亮,你觉得这件事我做的对么?” “这......” 诸葛亮闻言面露犹豫之色。 对他而言,张新不仅是君,也是长辈。 他又怎能‘子议父,臣议君’? “大胆说。” 张新鼓励道:“今日在此的没有什么州牧,只有一个和你探讨学问的兄长。” “既然牧伯如此说了,那亮就斗胆试言。”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亮以为,牧伯此事做的确实有悖仁义,不合周公所言之明德。” “哪里不合?”张新问道。 “两万余人,其中自然有欺压百姓,该死之人。” 诸葛亮道:“但其中亦有许多无辜之人,牧伯不加以甄别,宽宥小罪乃至无罪之人,而是将他们全都杀了......” “亮亮。” 张新摇头,“你错了。” “还请牧伯指正。”诸葛莲拱手道。 “小仁,是为大仁之贼也!” 张新掷地有声,“既然今日你学了《梓材》,那我问你,何以会有三监之乱耶?” 周灭商后,遵循着‘灭国不绝祀’的政治惯例,将帝辛的儿子武庚封于殷商故地。 然而姬发对武庚终究是不能放心,便将他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封在了殷地周围的卫、鄘、邶等地。 这三个人也就是史书上的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 姬发将他们分封在殷地周围,用意很明显,就是监视殷地。 所以这三个人的封国,也被称为‘三监’。 “啊这......” 诸葛亮一下子就被问倒了。 三监之乱的起因,就是因为姬发的这些弟弟对周公辅政不满,于是勾结了武庚和殷商旧地的东夷诸国,起兵造反。 这和青州大族对张新不满,勾结了和他有仇的袁绍作乱,性质上完全一致。 张新这是在问他:既然周公这么明德,那么为什么不仅仅是武庚,甚至就连周公的亲兄弟都要起兵作乱? 同时张新也是在提醒诸葛亮,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不但杀了武庚和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人。 他还带着大军东征三年,将东方诸国无论有没有参与三监之乱的,统统灭了。 周朝大军从雒阳一路砍到淮河,一口气灭了五十多个国家,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和他这么一比,张新简直就是个慈眉善目的活菩萨。 “周公东灭五十国,方有周之八百年国祚。” 张新站起身来,慷慨激昂,“青州大族作乱,我若宽宥,来日再行勤王之时,他们再犯,又当如何?” “天子尚在国贼手中,天下诸侯已成割据之势,战乱不止。” 张新看着诸葛亮,“若我来日勤王再因这些大族作乱,不得不无功而返,这天下苍生奈若何?” “两万余人,与天下苍生,孰轻孰重耶?” “天下苍生......” 诸葛亮恍然大悟,躬身一礼。 “谢牧伯教诲。”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