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现在刘协将借口送到他的手上,自然更没有不去的道理了。 “明公。” 荀攸作为军师,在文臣中的地位最高,当先出列。 “关中四塞之地,险要众多,李傕郭汜拥众十余万,声势浩大。” “我军若只一路去,李郭只需重兵把守一处险要,便能将我军拒之关外。” “故臣以为,此一战,我军当三路并进。” “哪三路?” 张新看着地图问道。 “其一,自邺城入滏口陉,至上党,转而北向,入太原,过灵石口,南下河东。” 荀攸拿起木杆,指向地图。 “其二,出河内,过轵关陉,入河东。” “其三,出雒阳,过崤函,取陕县、华阴等地,直入长安!” 张新点点头。 滏口陉就在邺城旁边,从这里穿过太行山脉,就能抵达并州的上党郡。 上党西北便是界山,从界山南下,便能通过灵石口,抵达河东。 这条路的后半段,就是当年张新讨白波黄巾之时,高顺所走的那条路。 轵关陉和崤函古道就不必多说了。 这两条路,张新走过太多次了。 关中地势险要,无论走哪条路,一路上都有诸多关隘。 比如崤函古道的陕县、河东北部的灵石口,以及轵关陉的出口。 若只出兵一路,被李郭凭借地利挡住,便再难得寸进。 讨董之时,孙坚顿兵陕县城下,张新也是从轵关陉绕道,才得以进入关中。 三路齐发,只要有一路大军能够突破防线,便能接应其余两路。 荀攸的这条计策,得到了谋士们的一致好评。 接下来便是细节方面的事了。 出兵多少,三路大军如何分配,该由谁领兵,粮草如何调度...... 这么多东西,并不是一日时间就能商议完的。 张新抬头看了看,见天色已晚,便宣布散会。 “臣等告退。” 众人行礼告退,各自回去准备。 次日,张新并没有继续议事。 蔡邕要走了。 张新出城三十里相送,做足礼数。 “老师。” 张新将蔡邕拉到一旁,低声叮嘱道:“此次回京,老师只管将我出兵之事,暗中告知皇甫公等人即可。” “至于其他的,老师不必参与,只管称病在家。” 起兵勤王,这是大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