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得子柔,如鱼得水。” 蒯良瞬间就迷失了。 张新拉着蒯良的手,开始说正事。 “昔年董卓迁移河南百姓入关,今我虽将百姓迁回,然这些年来,战乱不止,西凉兵军纪散乱,百姓多遭罹难,十不存五。” 张新面色郑重,“子柔南郡人也,距河南尹也不算太远,河南如何,卿当有所耳闻。” “梁县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说来惭愧,这实在算不得是什么美差。” “怎么样,子柔可还愿往?” “臣愿往!” 蒯良面色坚定,干劲十足,“我辈读书出仕,便是为了报效国家,造福一方,又岂能挑三拣四?” “还请大将军放心,臣必为大将军治好梁县!” “今日我又得一贤士也!” 张新哈哈大笑,令人设宴,宴请蒯良。 蒯良就这么留在了长安,等待下次朝会过后的任命。 至于蒯越、蔡瑁等人请封的事情,自有其他人会把消息带回荆州,用不着他操心。 张新安置好蒯良,又进入到了日常生活。 批阅奏疏,整顿军务,进宫查作业,木大木大洗面奶...... 上朝,下朝。 梁县长的任命下来了。 蒯良接到任命,心念梁县残破,便不再停留,收拾好行囊之后,来找张新请辞。 临行之前,张新从军中调了一队护卫给他,用以保护他的安全。 蒯良感激涕零。 “子柔此去,可先着手两事。” 张新双手握着蒯良的手,叮嘱道:“梁县大族多有逃亡,子柔上任之后,怕是会人手不足。” “非常之际,当行非常之事。” “子柔可修书回家,邀荆州士人前来,共治梁县。” 一地长吏上任,除了主簿这种亲近职位外,通常都要优先辟用本地人,否则很容易被扣上任人唯亲的帽子。 本地大族也不会心服。 但梁县的情况不一样,本地大族早就跑的七七八八。 张新怕蒯良迂腐,恪守这条潜规则,导致人手不足,无法有效的展开工作。 真的。 “良记下了。” 蒯良点点头。 “其二,南阳、汝南战事方毕,定有大量流民。” 张新继续说道:“子柔到梁县后,可广施仁政,减免赋税,招徕这些流民入籍。” “良记下了。” 蒯良再次点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