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百官听闻张新此言,皆面露惊愕之色,窃窃私语。 “大将军,大将军。” 马日磾低声道:“我记得,刘繇不是刘岱之弟吗?” “你怎么举荐他做扬州刺史啊?” 甚至就连刘协也好奇的问道:“大将军,朕记得你先前上表过,东莱刘氏不是......” 当初袁绍谋划五路大军偷袭青州之事,刘岱就是其中一路,最后被孙坚砍了脑袋。 东莱刘氏也因响应刘岱,举族反叛,被张新杀了个一干二净。 说起来,张新和刘繇那可是有血海深仇的。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嘛。” 张新脸上露出一个健康爽朗的笑容,“袁术不臣之心已明,朝廷又远在长安,暂时无力管辖扬州之事。” “刘繇青州名士,素有二龙之名,才华卓著,又久居淮泗之地,深知当地民情。” “有他出任扬州刺史,扬州士民定附,必能扼制袁术!” “如此,待朝廷恢复元气之后,再挥师讨伐,也就不难了。” 张新在与智囊F4商议如何给袁术上强度的时候,发现朝中上下竟是无人适合出任扬州刺史一职。 想要出任扬州刺史,首先就得有一定的名望,能够得到当地士族的认可。 其次,扬州之地既有传统的汉人势力,也有类似荆州宗贼的宗帅势力。 还有山越人。 情况如此错综复杂,若派个不熟悉当地民情的人过去,别说给袁术上强度了...... 不被山越、宗帅上强度就不错了! 满朝文武,数来算去,也就一个朱儁符合条件。 可他是扬州人,又是太尉,不可能去当扬州刺史。 众人当时商议了许久,最后还是荀攸把刘繇给想起来的。 刘岱是党人,刘繇自然也是。 何进喜欢跟党人玩,荀攸又跟过何进。 所以他才能想到刘繇。 不过这关系有点远,而且刘繇在朝中之时,荀攸还在地方。 等到荀攸进京任职,刘繇又到地方上当县长去了。 因此荀攸对刘繇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况且张新和刘繇那是有仇的。 荀攸也只是随口一提罢了,没想到一下就得到了张新的认可。 刘繇的名气不必多说,再加上他自青州黄巾起义之时,就一直躲在徐州避乱,距离扬州不远,也算是熟知民情。 有名望,知民情。 很符合条件嘛! 张新发誓,他才不知道刘繇名不符实呢。 绝对不是为了公报私仇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