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虽然你没走上原定的道路,但是你在国际期刊上,发的那几篇论文,我可是都读过了,真的算是前无古人了。” 姜栀意接过茶杯,指尖触摸到温热的杯壁,心里也暖融融的。 孟捷是她本科阶段的导师,是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当年若不是出了那样的事,她或许也不会突然申请出国,连句像样的告别,都没来得及说。 “都是您当年打下的基础扎实。” 姜栀意轻声道。 虽然她以前的梦想确实是成为一名节目摄影师,但是在理论学术方面,也从未落下过。 “我现在能在江大工作,也很不错。这里的学术氛围很好,同事们也都很照顾我。” “那是自然,你的能力也摆在那里。” 孟捷欣慰地笑了,话锋一转,提到了正事。 “我还听说,你刚和延洲一起提交了一个,关于基层媒体建设的研究课题?” 提到傅延洲的名字,姜栀意的唇角向上弯了弯。 “是,我们觉得现在基层媒体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但也有新的机遇,就想做一个系统性的调研。” “这个选题很好。” 孟捷立刻来了兴致,语气也郑重起来。 “切口小,但意义重大。基层媒体是连接群众和社会的毛细血管,你们能关注到这个领域,说明你们的学术视野很敏锐。” 他顿了顿,分析道。 “而且你们几个人合作,优势很明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课题大有可为。” 得到孟捷的肯定,姜栀意的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这个项目他们准备了很久,从最初的构想,到一次次地修改框架、讨论细节,几乎占据了她入职江城大学以来所有的业余时间。 听到孟捷精准地指出他们的优势,她由衷地感激。 “您过奖了,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慢慢来,做研究急不得。” 孟捷摆摆手,目光再次落在姜栀意的脸上,带着一丝叹息。 “说起来,你和延洲这孩子,当年……” 姜栀意握着茶杯的手指微微一紧,杯沿的温度似乎也变得有些灼人。 “当年你突然出国,他来问过我,也求了我很久。但我知道你不愿意告诉他,就闭口不言,唉……” 孟捷的声音放得更缓了。 “我后来隐约知道一些你家里的事……你父亲他……” “孟老师,”姜栀意轻轻地打断他,“都过去了。” 孟捷看着她平静的侧脸,如今竟然已经可以,坦然地说出“都过去了”这四个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