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京都,“铸剑”工程总部。 几辆的黑色轿车缓缓驶出戒备森严的大门。 车队直直地排成一列,朝着城外的公路驶去。 车队最中间的车内, 冯鉴真靠在后座闭目养神。 他此行目的地是达利安造船厂。 与大毛国关于航母技术的交流合作已然展开。 先期的一些图纸和技术资料陆续到位。 尽管他脑海中拥有来自更先进的航母知识体系。 但他深知技术落地离不开扎实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达利安作为龙国造船业的摇篮之一。 拥有目前国内最雄厚的造船底蕴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但对于建造航母来说还是差了一些。 亲自前去视察一方面是为了掌握技术消化的第一手情况,推动项目进度。 另一方面也未尝没有抱着学习与借鉴的心思。 看看能否将那些沉淀多年的传统工艺与一些超前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 由于中途还需要顺路考察几个“铸剑”工程下属配套单位。 所以这一趟他并未选择更快捷的飞机。 而是决定乘车北上,计划一路抵达皇岛后。 再换乘飞机跨越渤海,直抵达利安。 车队驶离京都,进入华北平原。 冯鉴真睁开眼,目光投向窗外。 入目所示,宽阔的水泥马路取代了记忆中的泥泞土路,田野间阡陌纵横。 远处新兴的乡镇厂房林立。 偶尔还能看到正在施工架设高压电线塔的工人身影,俨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的心中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这两年来随着“铸剑”工程带动的全国性科技浪潮。 龙国的军工体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海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 不仅催生了一件件震慑世界的国之重器。 更将活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许多原本只为军工服务的高精尖技术开始向下游扩散,转化为民用生产力。 材料、加工、电子、化工...... 乃至最基础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因此受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这种以军工为龙头,牵引重工业与轻工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模式。 与北方那个邻居大毛国严重偏科,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畸形产业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才是健康的发展路径! 冯鉴真默默思忖着。 剑要锋利,可持剑人的体魄也要强健。 国家的肌肉与骨骼,需要均衡地锻炼。 随着车队渐渐驶出京都地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