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如同惊雷,在议事大厅内滚滚回荡,几乎要将屋顶掀翻! 每一位文臣武将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狂热与崇敬! 大乾! 这个崭新的国号,如同一轮初升的骄阳,驱散了隋末乱世的阴霾,照亮了通往一个辉煌盛世的道路! 秦牧站在主位之上,双手虚按,示意众人安静。 他的眼神沉静如水,但心中那股皇道龙气,却因这万众归心的一幕,而变得愈发活跃,仿佛在欢呼雀跃。 待到殿内声音渐息,刘伯温,上前一步,躬身行礼。 “启奏主公,不,启奏陛下!” 刘伯温激动之下,连称呼都改了过来。 “国号已定,万民归心,还请陛下早日择定登基大典之所,以安天下!” 此言一出,大厅内刚刚平息的气氛,瞬间又热烈了起来。 “没错!登基大典,乃国之重器,不可不慎!” 房玄龄出列附议。 “依臣之见,当在长安!” 一位出身世家,新近投效的文臣高声说道。 “长安乃历代帝王之都,龙脉所系,陛下于长安登基,方显正统,可昭告天下,我大乾乃承继华夏之正朔!” 他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立刻引来了不少人的附和。 “不错,长安城高墙厚,气势恢宏,正合新朝气象!” “陛下破李渊于长安,便该在长安登基,以示天下,谁才是这片大地真正的主人!” 然而,另一道声音很快响了起来。 “臣,不敢苟同!” 出言者,正是杜如晦。 他神色肃然,对着秦牧一拜,朗声道:“陛下,长安虽好,但刚经战火,城中多有残破,百姓亦需安抚。若大兴土木,操办登基大典,必劳民伤财,与我朝休养生息之国策不符。” “臣以为,当今之国都,便在洛阳!” “洛阳百姓安居乐业,府库充盈,百废待兴,陛下在此登基,既可省去诸多靡费,又能以最快速度稳定朝局,布政天下!” 杜如晦话音刚落,程咬金便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俺也觉得洛阳好!” “长安那破地方,打得稀巴烂,有啥好的?在洛阳登基,俺老程还能抽空回家看看婆娘!” 他这粗鄙之言,引得一众武将哈哈大笑,却也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一时间,殿内文武分作两派,吵得是热火朝天,唾沫横飞。 一方引经据典,言必称“正统”、“龙脉”。 另一方则立足当下,强调“务实”、“安民”。 秦牧端坐于王座之上,静静地听着,并未打断。 他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群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有争论,是好事,证明他的麾下,并非只会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直到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渐小,他才缓缓抬手。 大厅,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诸位之意,本王都明白了。” 秦牧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长安,日后会是我大乾的西京,它的地位,毋庸置疑。” “但是,”他话锋一转,“克明所言,深得我心。” “新朝草创,百废待兴,一切当以务实为本,以安民为先。” “登基大典,不必铺张,心意到了即可。” 他目光扫过全场,一锤定音。 “本王意已决,登基大典,便在洛阳举行!” “吾皇圣明!” 刘伯温、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齐齐下拜,心悦诚服。 那些主张在长安的臣子,也纷纷拜倒,不敢再有异议。 “伯温。”秦牧看向刘伯温。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