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王铁柱兴奋地直搓手:“长青哥,晓梅姐,你俩这是要当先生了!以后咱头疼脑热,可就找你们了!” 孙卫东推了推眼镜,一脸严谨:“根据我的了解,赤脚医生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的基础。你们学成归来,将极大改善本村的医疗条件,意义可是很重大的。” 李长青心里暖洋洋的,这感觉,比前世在豪华包厢里听下属拍马屁受用一万倍。这就是被真心祝福和需要的感觉。他抬手虚按了一下,让大家安静。 “谢谢大伙儿!这是咱们整个赶山小队和村子的光彩。” 他语气诚恳,“不过,我和晓梅这一走就是一个月,队里的活也不能停了。今天正好大伙都在,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一个月,咱的步子该怎么迈。” 他看向赵大山,:“山叔,您是老把式,经验最丰富。进山的事儿,您看怎么安排最稳妥?我们都听您的。” 赵大山咂摸了一口烟,沉吟道:“眼下开春不久,正是采摘山货的好时候,咱们不能停下来。我看,还按老路子,就在西山坳、黑瞎子沟外围这些熟地方转悠,安全第一。我跟建军、铁柱,我们仨进山。卫东心细,留在村里记账、照应,顺带看看长青家有啥要搭把手的。” “山叔安排得周到。” 李长青点头,又看向孙卫东,“卫东,你是咱们的大数据中心。这个词一出,孙卫东明显愣了一下,推眼镜的手都顿住了,显然是没听懂,账目这块你最清楚。我和晓梅不在期间,所有的收支,还得麻烦你一笔笔记清楚。” 孙卫东思考片刻,认真地说:“我认为应该按照贡献度折算。长青你和晓梅同志提供了前期的信息和方法,即便你们人不在,也应享有一定的分成。我建议,每批货的利润,预留一成作为你们去学习投入和知识份额,等你们回来再结算。大部分利润,由实际参与劳动的队员按劳分配。这样既公平,也能最大化激发团队效能。” 王铁柱虽然听不太懂说的什么意思,但感觉应该很公平的,“我同意!不能让长青哥和晓梅姐前期白忙活了。” 赵大山也点头:“卫东娃子脑子活,这么分,公道!” “那就这么定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李长青心里踏实了,团队能够理解比金子还珍贵。 事情商量妥当,众人心里都有了谱,便各自散去准备。 李长青和林晓梅落在最后,并肩走在村中的土路上。晨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老榆树已经开始冒出嫩绿的芽苞。 “晓梅” 李长青语气温和的说:“这次学习是打基础。关键是把常见的药给认全,学会消毒、包扎,还有怎么跟老乡讲卫生防病。真遇到大病,咱们的职责是正确判断,及时上报或建议转诊,绝不能逞强。这一个月是入门,真本事还得靠回来以后边干边学,慢慢积累经验。” 林晓梅抬起头,清澈的眸子里映着晨光,眼神坚定:“嗯,长青哥,我明白的。能一起去学习帮上忙,我……真的很高兴。” 她顿了顿,声音轻柔却清晰,“路上,互相照应。” “嗯,互相照应。” 李长青点点头,心中暖意融融,这或许就是这个年代,最朴实也最动人的承诺了。 说着话,就到了知青点那排低矮的土坯房前。 几个知青正在院子里洗漱,看到他们,都投来善意的、带着些许羡慕的目光。 林晓梅脸上微微一红,对李长青说了声。 “那我先去收拾了。” 便像只轻巧的燕子般走进了院子。 李长青看着她的背影,笑了笑,随即转身,大步朝着村东头郑大爷家走去。事不宜迟,给父亲治腿是眼下头等要紧的事。 大老远就闻到那股熟悉的牲口棚特有的味道,还听见郑大爷“吁……喔……”的吆喝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