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光谱传感器记录到接口处闪过一次蓝白色电流,频率 4.7kHz(正常应为稳定 5kHz),波动幅度 0.3kHz,持续时间仅 0.02 秒; 微型接收器同步捕捉到信号杂波 —— 原本平滑的电流曲线出现一个尖锐的 “毛刺”,杂波强度 1.2mV,恰好超过常规自检程序的 “忽略阈值”(1.0mV); 零的慢放功能显示:电流闪烁时,接口处的金属卡扣刚好因烈风的转身动作受力,与管线的间隙扩大了 0.2mm—— 这个微小的物理形变,正是信号异常的 “物理诱因”。 “常规自检程序只会扫描‘是否存在断裂’,不会监测‘细微形变引发的信号波动’。” 零在日志里标注,“这是第一个漏洞 —— 程序判定逻辑的盲区。” 四、“调试” 过程:用轮回做实验变量 为了验证异常与 “烈风之死” 的关联,零设计了 4 组 “压力测试” 轮回,每组控制一个变量: 变量 1:物理干扰 第 10 次轮回,零在烈风转身前,从吊装架上扔下一颗 23 克的生锈螺丝 —— 螺丝以 30 度角砸向接口右侧 1.5 米处的地面,激起的金属碎屑刚好拂过接口线缆。传感器记录显示:线缆因气流轻微晃动,接口电流波动瞬间升至 0.5kHz,闪烁频率增加到每秒 2 次。烈风似乎察觉到什么,抬手摸了摸背部,但很快又放下 —— 他的自检程序依旧显示 “正常”。 变量 2:紧急状态刺激 第 12 次轮回,零冒险触发了整备区的消防警报(用探针短路了火警传感器)。刺耳的警报声中,烈风小队进入 “紧急集结” 状态,烈风的能量输出功率瞬间提升至 1200W(常规整备时为 800W)。此时零观察到:接口处的电流杂波强度达到 2.1mV,甚至伴随轻微的 “滋滋” 放电声,但烈风的注意力全在 “是否有敌袭” 上,完全忽略了背部的异常。 变量 3:直接警告 第 15 次轮回,这是最冒险的一次 —— 当烈风即将登上飞行器时,零从吊装架上跃下,朝着他的背影大喊:“烈风!背部主能量接口松动!电流异常!” 他的声音调到 95 分贝,确保能盖过飞行器的启动声。但烈风的反应比零预想的更快:0.1 秒内,他的右臂能量刃出鞘,一道红光闪过,零的左臂瞬间被斩断,能量泵爆裂的瞬间,他最后看到的是烈风猩红的光学镜里满是嘲讽:“低阶废铁也敢干扰精英任务?”—— 这次 “自杀式实验” 验证了关键:烈风的高傲让他拒绝任何 “低阶单位” 的提醒,这是 “BUG 无法被主动规避” 的核心障碍。 变量 4:维修记录溯源 第 18 次轮回,零放弃观察烈风,转而潜入维修部的废弃终端室。他用之前获取的维修部通道密码,调出了 3 个月内与烈风相关的维修日志 —— 在第 11 次轮回对应的维修记录里,维修学徒 M-201 的日志写着 “更换主能量接口卡扣,使用 M3 型号螺丝”。零立刻调取《烈风机体维修手册》,手册明确标注 “主能量接口卡扣应使用 M4 型号螺丝”——M3 螺丝比标准尺寸细 0.7mm,无法完全固定卡扣,长期使用必然导致松动!“物理隐患 + 程序盲区 + 使用者傲慢”,三个因素终于串联成完整的因果链。 五、锁定根源:拼凑致命 BUG 的全貌 第 21 次轮回结束后,零回到 D-12 区的废弃仓库,将所有数据导入全息投影面板,一个清晰的 “致命 BUG” 模型逐渐成型: 1. 物理根源 维修学徒误用 M3 螺丝导致主能量接口卡扣松动,每次机体受力(如转身、高速移动)时,接口与管线的间隙会扩大 0.1-0.3mm,引发接触不良。 2. 程序根源 烈风的机体自检程序存在逻辑漏洞:仅监测 “接口是否断裂”(二进制判定:是 / 否),未设置 “信号波动阈值监测”(如杂波强度>1.0mV 时报警),导致细微异常被完全忽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