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关于宋朝军制的分类详解-《雄宋》


    第(2/3)页

    殿前司与侍卫步军司的两支虎翼军都是“左、右各五军,军十指挥”,如每指挥以五百人计,则海军为五千人,兵力比标准编额多一倍。此外,殿前司的马兵骁骑军和步兵神勇军、宣武军各

    分上。下两军,每军十指挥。殿前司的马兵宁朔军、骁胜军和侍卫马军司的云骑军,武骑军,都仅有一军的编制,一军十指挥。[《长编》卷99乾兴元年七月癸巳,《玉海》卷139。按《东斋

    记事》卷2作殿司和步司“虎翼左、右各三军”,有所不同。]殿前司的步兵广勇军也是“每指挥十为一军”(《宋史》卷187《兵志》)。其中骁骑、骁胜、宁朔、云骑、武骑等军,“每指挥及

    三百五十人”(《长编》卷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酉,《宋史》卷194《兵志》),则每军为三千五百人,比标准编额多一千人。殿前司的步兵龙骑军“为指挥二十,分三军”(《宋史》卷187《

    兵志》),每军的指挥数也显然高于五指挥的标准编制。至于其他不少番号的禁兵,其兵力在十指挥以下者,大约也只有一个军的编制。

    指挥(营)

    指挥这一级编制,至晚在五代时已有。如唐庄宗设亲兵从马直,“置四指挥”(《资治通鉴》卷274)。唐明宗即位后,“乃出奉节等九指挥三千五百人,使军校龙睡部之”(《资治通鉴》

    卷275)。《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载:“后唐长兴三年三月敕:‘卫军神威、雄威及魏府广捷已下指挥,宜改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每一军置都指挥使一人

    。兼分为左、右厢。”,“应顺元年三月,改左、右羽林四十指挥为严卫左、右军,龙武、神武四十指挥为捧圣左、右军。”,“(后周显德)四年四月,以先降到江南兵士,分为六军,共三十

    指挥,赐号为怀德军。”

    北宋时,指挥是最重要的、最普遍的军事编制单位,其统兵官是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种番号的禁军兵力,一般并非以厢、军或都作计算单位,而是以指挥作计算单位。军队的电戍和调

    动,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以指挥作基本军事编制单位。如宋真宗时,因辽军大举南下,“发永兴驻泊龙卫、云骑八指挥赴行在”(《长编》卷58景德元年十一月己巳)。宋辽议和后,又

    “令河东发并,代广锐骑军三十指挥归本道”(《长编》卷59景德二年正月庚午)。类似的记述不少。北宋前期和中期,人们经常议论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题(《宋史》卷188《兵

    志》),乃是指禁兵在屯戍、调动和作战时,往往打乱厢与军的编制,而临时拼凑兵力和委任统兵官。至于指挥使和副指挥使与本指挥的官兵之间,显然并不存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问

    题。每指挥兵力规定是五百人,实际上却往往少于此数,如前所述,按宋真宗时的规定,龙卫军甚至一指挥仅有二百五十人。宋仁宗时,包拯报告“冀州那移马军十指挥”,往外地“就食粮

    草”的情况,开具了各指挥的兵力:“骁锐第三指挥三百五十八人”,云翼“第八指挥四百四十九人,第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三人,第十三指挥四百七十一人”,“第十四指挥四百六十二人,

    第二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人”,“万捷第一指挥四百三十九人”,“万捷第七指挥三百七十五人”,骁捷“第三指挥四百二十五人,第五指挥四百五十人”(《包拯集》卷8《请移冀博深三州兵

    马》)。宋神宗时,“步军司虎翼右(右厢)第二军第三指挥人员三百四十六人”(《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丁亥)。各指挥实际兵力各不相同,大约是没有满员之故,如云翼军和骁捷军都分

    左、右厢,其指挥番号却不象虎翼军那样,而是撇开厢与军的番号,另行统一编号,实际上也显示了指挥对厢和军的某种独立性。

    都

    晚唐、五代之际,军队中已有都的编制。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宦官杨复光“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遣牙将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将之”(《资治通鉴

    》卷254)。当时也已出现都头的称呼,“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资治通鉴》卷254注)。中唐时,都头乃是统帅的俗称,如唐宪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