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以指责他冷血,可以唾骂他无情。】 【但后世之人永远无法否认,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个‘国’。】 【曾有史官如此评价:纵使木公杀妻灭子,背负万古骂名,其所行之事,无一不是为了国家。 国在家前,天下在己先,这便是他一生的写照。】 【史书称:大明不可无木正居,如当朝百姓不可无于谦。】 【而在数百年以后,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正是因为有木圣留下的精神与科技火种,我们这些后人才有底气,在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蛮夷面前,挺直腰杆,骄傲地说上一句——】 【“我们,是汉人!”】 这番盖棺定论般的评价,狠狠震撼着不同时空所有人的心头。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平静。 经历了前面那么多次的震撼,他对于木正居的“神迹”,早已有了极强的抗性。 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经默认了这个未曾谋面的“鬼相”,在某些方面,确实超越了他。 这并非认输,而是一个开国帝王,对一个能为自己王朝续命两百年、甚至影响世界格局的绝世能臣,最基本的尊重。 他只是有些感慨,这个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四儿子,运气是真他娘的好。 然而,另外几个时空,气氛却截然不同。 洪武三十年,奉天殿前。 老迈的朱元璋突然想到了什么,浑身一震,随后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张卷轴,那是他很久以前就吩咐人撰写的大臣名单。 他用枯瘦的手指,在上面一遍又一遍地寻找。 没有。 没有木正居! 永乐十九年,北平皇宫。 朱棣脸上的得意与自豪,瞬间凝固。 他也反应过来了。 他立刻叫来身边的太监,低声吩咐了几句。 片刻之后,太监捧着一本官员名录,匆匆返回。 朱棣一把夺过,从六部九卿,再到翰林院的编修,他一个一个地看过去。 还是没有! 两个不同时空的老朱家天子,在这一刻,都想到了一个让他们遍体生寒的可能。 他们……就是天幕所说的,那个没有木正居,出了一代“战神”朱祁镇的对照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