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反而开始如同成化帝朱见深一般,大规模培养工匠,开始一点点修复那断裂了的产业链。】 【这是一项枯燥且漫长的工作。】 【相比于战场上的厮杀,这种在故纸堆和废墟中的重建,更需要耐心和毅力。】 画面中。赵九穿着粗布衣裳,混在工匠堆里。 作为现代理科大学牲,他亲自指导炼钢,亲自调试车床,亲自给那些工匠讲解什么是“公差”,什么是“鹰酱式标准化”。 “陛下,您歇歇吧。” 王承恩看着满脸煤灰的皇帝,心疼得直掉泪,“这都三天没合眼了。” “歇个屁!” 赵九手里拿着游标卡尺,擦了擦汗,“咱们现在每偷懒几呼吸,未来边关就要多死几个后世子孙!” “宣德年间就能造出来的东西,咱们现在造不出来,说出去丢不丢人?!” “给朕干!往死里干!” 在皇帝这种近乎疯狂的逼迫下,大明的工业机器,终于开始生锈转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然后……越来越快,越来越顺滑。 崇祯二十年。 第一台完全复刻正统年间标准的高压蒸汽机,点火成功。 当那巨大的飞轮在蒸汽的推动下开始旋转,发出沉闷的轰鸣声时。 在这个没有木正居的平行世界里,被中断了两百年的工业革命,终于……接上了! “呜——!” 汽笛长鸣,响彻京师。 那一刻,所有的老工匠都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他们哭的不是蒸汽机。 他们哭的是那个曾经辉煌,却又离他们远去的时代,终于回来了! 赵九站在蒸汽机旁,抚摸着那滚烫的缸体,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的目光,穿透了蒸汽的白雾,仿佛看到了两百年前,那个百岁老人站在同样的位置,看着同样的机器,露出同样的笑容。 “前辈。” 赵九在心里轻声说道。 “我没给您丢人。” “咱……这算是追上您的脚步了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