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木子白一马当先,手中铁戟挥舞如风,每一次挥出,都带走数名突厥骑兵的性命。 他此刻力大无穷,二十公斤的铁戟在他手中轻若无物,竟无人能挡其一合。 然而,个人的勇武,在数万人的战场上,作用微乎其微。 唐军毕竟是步卒,且装备简陋,在扛过第一波冲击后,颓势立现。 突厥骑兵发挥出机动性的优势,开始穿插分割,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地削弱着唐军的阵型。 不断有唐军士兵倒下,阵线开始出现缺口,眼看就要被彻底冲垮。 就在此时,那两万被留在城中的辅兵,那些老弱病残,却提着锄头、木棍、甚至是菜刀,从城门里涌了出来。 他们没有盔甲,没有像样的兵器,却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战场的侧翼,用自己血肉之躯,为摇摇欲坠的主阵,堵上缺口。 “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用身体抱住一匹战马的马腿,被活活踩死,临死前,却用手中的柴刀,砍断了马蹄。 战况,惨烈到了极点。 即便如此,唐军的崩溃,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也就在这一刻,北平的城墙上,突然探出了几个脑袋。 是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妇人,她看着城下丈夫浴血奋战的身影,泪流满面。 她想喊,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了城墙上。 他们是城中的百姓,是铁匠,是商贩,是那些本打算弃城而逃的人。 可现在,他们没有逃。 他们看着城下那片血肉磨坊,看着那些用生命在为他们争取时间的士兵,一股无法言喻的情绪,在胸中炸开。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儒生,颤抖着,用嘶哑的嗓子,开始吟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死寂的湖面。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第二个声音响起,是一个铁匠,他手里还握着铁锤。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越来越多的声音汇了进来,妇人、孩童、老人…… 数以万计的百姓,站在城头,迎着血色的夕阳,唱起了这首来自千年前的,属于华夏民族的,最古老的战歌。 歌声汇成一股无形的洪流,压过了战场上的厮杀与哀嚎。 一名即将被弯刀砍中的唐军士兵,听到了歌声,他愕然回首,看到了城墙上那一张张流着泪,却在放声高歌的脸。 他猛地转身,放弃了格挡,用胸膛迎向了那把弯刀,同时,将手中的长矛,送进了对方的咽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