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8章 萧景给众人的震撼-《最强驸马,江山美人我都要》


    第(2/3)页

    萧景之才,已经不是状元之才,状元只怕都不及。

    胤帝放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死死盯着殿下的萧景,眼神复杂到了极点。有惊艳,有忌惮,有狂喜,更有一种深深的戒备。

    此子之才,经天纬地!

    若用得好,可保大胤数十年财政无忧,国力蒸蒸日上!

    但……此子之心,深沉如海,其志……恐怕不小!

    良久,胤帝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心绪,用尽可能平稳的声音宣布,但这声音深处,依旧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震动:

    “萧景所奏……‘纸币五策’……思虑周详,颇具远见。着户部、工部、刑部三部合议,十日内呈递详细条陈!!”

    随着胤帝话音刚落,钱荒之策带来的震撼还在殿中回荡,内侍总管已依着既定的流程,上前一步,展开了第三道卷轴。

    “第三题:各地奏表、公文,因行文习惯不同,句读难分,常致语义晦涩,歧义频生。或误解上意,或贻误军机,为政令通达之大碍。若遣人逐一核对,耗时费力。问:可有良策,能令文书之意清晰明了,杜绝歧义,以利政务?”

    此题一出,不少官员都感同身受地微微点头。

    这确实是日常处理政务时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一句多解、因断句不同而意思相反的案例屡见不鲜。

    短暂的思索后,永宁公主洛清柠再次率先出列。

    她似乎已从萧景带来的震撼中平复,声音恢复了以往的清冷平静:

    “父皇,儿臣以为,可在中枢设立‘文书清正司’,遴选文笔精炼、熟知典故之翰林入院,专职负责审核、校订各地重要奏章与下发政令。

    遇有疑义之处,以朱笔于字句旁标注小字注解,或重新誊抄修订版,附于原文之后,以供参考。如此,或可减少谬误。”

    她的方法,核心在于“增加审核与注解环节”,属于体制内的改良,确实中规中矩,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依旧依赖人力,且效率有限。

    胤帝未置可否,目光转向宁王洛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