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个年代的互联网,有着很多真正的大能人物,他们的意见和帖子往往很有深度。 一个昵称名叫“一梦黄粱”的用户,在天涯论坛上写下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周树的支持。 这篇文章写的特别好,周树刚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行内专业人士。 他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从影像本体论的深刻隐喻与批判力量,从克制的叙事与崇高的审美追求,以及历史修正主义背景下的当代意义四个大方面来阐述的。 从格局上面,就比泽野仙人更宏大。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方面他写到。 影片的灵感来自于真实历史事件——京字第1号证据,导演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似乎猜出了电影上映后会出现的状况,所以他提前打了补丁。 约翰·马吉、明妮魏特林等人都有露面,甚至连最后的京字第一号证据也提了,这不能说导演不尊重历史。 艺术创作并非历史教科书,它有权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人物和戏剧性结构,实现对历史精神的更深刻传达。 同时导演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观点,“小人物史诗”的历史哲学。 影片当中所有的角色都是小人物,利用普通人的视角切入浩劫,这并非消解历史的宏大,恰恰是对历史参与主体多元性的还原。 真正的历史不仅由大人物书写,更是无数无名个体共同谱写的悲壮交响。 当老金拉动绘有大好河山的背景布,高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一种基于民族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真实在银幕上震撼诞生。 至于影像本体论的深刻隐喻与批判力量,他重点提到了两点,一个是影像的双重性揭示,另一个是暗房红光的象征系统。 “一梦黄粱”认为,影片构建了枪支与相机、底片与生命、显影液与血液等多重隐喻关系。 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角色揭示了影像作为权力工具的双重性——它既可以是记录真相的媒介,也可能沦为粉饰罪恶的帮凶。 而暗房中显影盘这一意象,被塑造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红光既是揭露历史真相的媒介,也象征着在至暗时刻民族良知的觉醒与生命的坚韧。 这种艺术处理,将技术过程升华为精神仪式,远超简单的情节推进工具。 他赞扬周树的克制美学与情感留白,认为《南京照相馆》与一些直接渲染暴力的战争片不同。 《南京照相馆》对暴行的呈现保持了极大的克制,更多通过声音造型(如婴儿啼哭与摔落声的叠加)、远景剪影(如尸体堆叠的朦胧轮廓)和意象对比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和理性思考。 这种留白的力量反而赋予影片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更认为影片的核心主题绝非煽动仇恨,而是展现平凡人在绝境中守护真相、坚守尊严的勇气。 当阿昌、林毓秀等人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罪证底片时,他们守护的是历史的真相,而非仇恨的情绪。 这种转化,正是将狭隘的“仇恨记忆”升华为负责任的“责任记忆”。 周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彻底确定,这个“一梦黄粱”不仅是业内人士,而且是理论水平很高的一个人。 很有可能是老前辈。 第四代导演中,能说出这个话的基本上没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