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高考的流程简单而直接:报名、考试、填志愿,然后就是等待。 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煎熬,信息闭塞,几乎没有任何渠道能让人提前获悉自己是否被录取。对大多数人而言,能收到的第一个确切喜讯,不是分数单,而是那份沉甸甸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林知微是在一月的最后几天,终于等到了那份承载着希望的录取通知书。 信封是厚实的牛皮纸,正中工整地写着“林知微同志(收)”,字迹端正又庄重。右下角印着“北京大学”四个红字,左下角写着小字“西城10001”。 拆开信封,里面的内容详细而具体: 有报道时间——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和二十八日; 有关于档案材料转递的说明; 有学生待遇和入学须知; 甚至连来往路费的报销办法都写得清清楚楚。 当林知微的手指触到那张印着“北京大学”红印的通知书时,她的心脏仿佛要跳出胸口。眼眶里隐隐泛酸。 与此同时,周译也在林宁远的陪同下,亲自去了清华大学的招生办公室。 冬日的风呼啸着,他一路心口发烫。 招生办的老师翻开花名册,点到他的名字,报出分数:“351分。” 那一瞬间,周译心中轰然一震。虽然早已预感自己考得不错,可真正听到数字时,还是有种无法言说的震撼感。 他提笔在领取簿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一份同样厚实的录取通知书,直接交到了他手中。省去了寄回老家的繁琐,也避免了多跑一趟。 清华、北大。 曾经遥不可及的名字,如今鲜活地出现在他们眼前。 两份通知书放在一起,就像一枚见证,见证着这对年轻夫妻,在命运的转折点上,携手并肩,昂首向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