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香山这个远离尘嚣的小院里,没有孩子的嬉闹打扰,也没有父母在旁的关切絮叨,只有他们两个人,享受着难得的独处时光。偶尔会闹腾到比较晚,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刚结婚那会儿。 二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但燕园里却涌动着思想的暖流。就在这个月,他们经济系学生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学友》终于正式亮相了。 这本用粗糙纸张油印而成的小册子虽然装帧简陋,却凝聚着这一代年轻学子最赤诚的理想与最热切的抱负。 刊名“学友”二字,取“以学为友,以友辅学”之意,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心声。 令人惊喜的是,《学友》创刊号甫一问世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班里一位同学有幸参与了国务院农村改革课题组的工作,他在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探讨农村包产到户等前沿改革问题的文章。文章不长,却因观点新颖、分析深入,很快引起了同学和老师们的热烈讨论。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学友》的影响力很快突破了校门的界限。没过多久,他们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来信。 “你们快看!”某个午后,孙雯雯兴奋地跑进教室,手里挥舞着一封刚收到的来信。 她把信件展开,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微发颤,“这是复旦大学一名学生写的。他说,他们那边也正打算创办类似的刊物,希望能和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林知微看着那封信,心口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她跟大家说:“你们看,这说明我们做的事情,真的有意义。” 五月份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降临到了林知微身上。她收到了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正式邀请函,被选为青年代表团的一员,将前往当时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这个消息在系里一公布,立刻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那可是1979年的中国,出国访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几乎遥不可及的梦想。 而林知微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既是她个人的荣耀,也是学校的荣耀。 代表团一共有一百二十人,成员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有来自大型工厂的技术能手,有来自科研院所的年轻学者,也有像林知微这样的高校教师和学生代表。 每个人都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好奇心,希望能在这次访问中,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为祖国的发展寻找可借鉴的经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