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同酒家是李津推荐的。他说这家店不仅菜做得地道,环境也别具特色,是广州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跟广州的其他几家传统茶楼不同,林知微和周译刚踏进大门,还没来得及适应室内的光线,就听到了悠扬的音乐声。 大厅一角搭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有三四个乐手正在现场表演。 一个拉二胡的,一个弹扬琴的,还有一个吹笛子的,配合默契,如行云流水。他们演奏的是经过改编的粤曲小调,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些许现代感。 悠扬的乐声在大厅里回荡,和着茶客们的谈笑声、茶杯碰撞的叮当声,竟然毫不冲突,反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既热闹又不嘈杂,既市井又不俗气。 大厅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有穿着时髦的年轻男女,也有上了年纪的老茶客,还有几桌看起来像是谈生意的。 李津是最先到的。他选了一张靠窗的大圆桌,正一个人优哉游哉地翻看着菜单。 看到林知微和周译进来,他立刻站起身,远远地就冲他们招着手:“姐!哥!这边!” 林知微拉着周译走过去。她环顾四周,目光在舞台上停留了几秒,眼中满是好奇。 等坐下来后,她忍不住问李津:“这是这里的特色吗?我们之前去过几家茶楼,都没见过有现场演奏的。” 李津给他们倒上茶,笑着解释:“这叫‘音乐茶座’,是从去年开始恢复的。” 他指了指舞台的方向,“白天主要是演奏一些传统曲目,像现在这样。到了晚上就更热闹了,会有年轻的乐队,唱些粤语歌,时髦得很。那时候来的年轻人就更多了,有时候座位都不够坐。” 他喝了口茶,继续说:“其实这种形式以前就有的,广州的茶楼酒家很流行这个。人们来这里不光是喝茶吃饭,也是听曲看戏,是一种社交活动。” 李津顿了顿,声音低了一些:“后来这些都被当成是‘靡靡之音’,给禁止了。也就是去年,这些老茶楼才又慢慢地恢复了以前的传统。你看,现在台上的这些乐师,很多都是当年就在这里演奏过的老艺人。现在年纪都不小了,但那手艺可真是一点都没落下。” 林知微点了点头,再次看向舞台的目光里,多了几分由衷的敬意。她能听出那二胡拉得确实是好。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岁月的沉淀和充沛的感情,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想要静下心来仔细地聆听。 “李津,你对广州可真是熟啊。”周译笑着说道,“选的这个地方很不错。” 李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这人就是闲不住。我是学建筑的嘛,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城里到处走走看看。算是把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给摸熟了。” 说话间,门口又进来一个人。周译眼尖,一眼就看到了:“周铭来了。” 周铭也看到了他们,快步地走了过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