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只不过,悠悠在国内学的专业是法律。国内和英国的法律体系并不一样。 “反正多出去看看,多学习点东西,总是没有坏处的。”悠悠是这么对林知微说的,“再说了,姐,咱们俩在一个学校,我还可以每天跟你一起上学放学,顺便还能帮你带带孩子。你去哪里,找我这么好的妹妹呀?” 看着大家一个个地都在为自己的毕业规划着清晰的未来,最不开心的,反倒是李津了。 他学的是建筑学,学制是五年。也就是说,等林知微和悠悠都从英国读完硕士回来了,他才刚刚能从清华本科毕业。 林知微所在的经济系,除了她,还有三名同学拿到了公派出国的名额。 只是,他们要去的是太平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家。 系里专门为他们四个人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欢送座谈会。 地点选在系办公室旁边的会议室,虽然地方不大,但来的人不少。系主任、几位教授,还有一些和他们关系好的同学,把不大的房间挤得满满当当。 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看着即将远行的学生们,眼神里有欣慰,也有复杂的情绪。 他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环顾四周,目光在四个学生的脸上一一停留,然后缓缓地说:“不管去到哪里,记得要回来。” 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 会议室里忽然静了下来。 不知道为什么,林知微忽然觉得鼻子有些发酸。 有人说,现在出国留学的人,很多都不会再回来了。 国外的条件好,科研环境好,生活水平高,谁还愿意回到这个百废待兴、处处艰难的国家呢? 有的人是真的舍不得国外的优渥条件,有的人是在国外成了家、有了孩子,不方便回来了,还有的人是在国外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觉得回国是浪费自己的才华。 “不管去到哪里,记得要回来。” 这不是命令,不是要求,甚至不是请求,而是一位老师对学生最深切的期望,是一个经历过苦难岁月的知识分子对下一代最朴素的嘱托。 “您放心,我们一定回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