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发展符真-《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2/3)页

    元稹说:“搞舂米和粮食出口,倒也是一个办法,但是舂米会用到机器,这不就和朝廷的政策相违背了?”

    李德裕说:“虽说朝廷只放开了采矿业和冶金业,但是我们符真路的米也不可能拉到国内去舂,卑职倒是有个想法,符真路一带河流众多,何不搞一些水磨房,用水力来舂米,如果用机器舂米的企业,就让华人企业来办。”

    元稹说:“你这个想法倒是比较务实,华襄夷三族都可以参与,最后舂出来的米可以在同奈港汇集,运到国内去卖。”

    李德裕说:“不光可以搞大米生意,这里盛产椰子、榴莲、芒果、山竹等水果,现在有了快船,可以拉过去到国内推销一番,肯定会有些人爱吃,也可以给那些夷人种植户增加收入。”

    元稹说:“你说的对,夷人主要从事农业的居多,如果大米和水果好卖,也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收入,对于稳定人心至关重要。”

    元稹推出的允许在城市郊区买地的政策,原来以为很多夷人未必肯卖地,没想到竟然推行的还算顺利。

    唐朝设立符真路以后,隆安府的夷人逐渐形成两种心态。第一种认为唐朝实力强大,华襄两族自然占优,夷人应该向他们多靠拢,谋求更高的发展机会。第二种则认为,夷人在隆安府地位低,在这里生活很憋屈,想离开这里。

    抱有这两种心态的人,都愿意将土地卖掉。第一种心态夷人,卖了地以后,就可以享受优待政策,进城安置,在城内务工,挣得钱比种地多。

    第二种心态的夷人,卖掉土地以后,反其道而行之,跑到远离城市的纯农村地区买地或者垦荒,和其他夷人一起生活,对华襄两族眼不见为净。

    在隆安府,是严控夷人进城的,除了城内的土著居民,其他地方的夷人一律不得进城务工、居住,只有拆迁或卖地给襄人的农民,才能安置在同奈新城的西北一带,这样就可以在城内务工。

    虽然隆安府初期的用工数量有限,但是由于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优先保障城内夷人的就业,所以进城的夷人只要不挑不拣,找个工作不难。

    襄人也是人各有志,很多僚越人跟汉人的思想一样,比较看重土地,总觉得买一些土地在手里比较踏实。有些僚越人是公职或经商人员的家属,来符真路后,除了种地别的也不会,反正这里的农业赋税低,种地也是一条出路,所以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买地种地。

    僚越人长期和汉人融合的最好,所以汉人的种地技术早就学到了,僚越人种地的水平比当地的夷人水平高,产量也更高,引起了当地夷人的效仿。

    久而久之,当地的夷人逐步也学会了僚越人的种地技术,纷纷买一些好的农具,用更好的耕作技术,夷人的粮食产量也上来了。

    元稹凭着以前搞边境隔离带的经验,开始强推路、郡的划界和隔离工作。元稹首先抓路的路上划界和隔离工作,元稹命人从苍望城经茫乃城,到奇英城一线,以自然的山脉河流为主,最后确定了一条边界线。

    元稹又命人沿边界设宽一里的隔离带,凡是隔离带以内的居民按照身份迁移到边界两侧,最后在苍望、茫乃、奇英三个边城以南的瑞古、勐拉、广南作为符真路通往国内的出入口。

    确定好全路1府14郡的边界后,元稹也命人设置一个隔离带,但是由于各郡之间有一些地方是农田,不可能搞大规模的隔离带。

    在郡的隔离带上,尽量也是以山脉河流为主,遇到确实是农田的位置,由官府征地,挖断道路,设置一个三丈宽的隔离带,在隔离带的一侧挖沟,另一侧种一些刺树、荆棘,各郡之间只保留几个重要的出入路口,并派出人员盘查,所有进出的人员一律要出示证件。

    元稹在全路保留了几个较大的港口作为进出符真路的专用港,凡是需要出路的华襄人员,必须要提供出入境的护照,才能出港。在一些临海的郡也保留一些进出郡的港口,出入郡的华人、襄人只需出示身份牌,夷人则必须还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