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金手指并非万能。 当一个人的行动建立在操控群体心理的基础上,单纯的逻辑推演已不足以破解其轨迹。 柳残阳不只是个复仇者,他利用了整个城市的情绪作为武器,而这股力量,连模拟器都无法完全承载。 沈观睁开眼,额角冷汗涔涔。窗外雨声渐歇,更鼓敲响二更。 他忽然明白——苏夜语之所以只给线索碎片,是因为她知道,有些真相,必须靠自己走完最后一程才能承受。 翌日清晨,小鼓子冒雨而来,发梢滴水,怀里紧紧护着一只陶制鸟哨。 他递上前,声音带着孩童特有的清亮:“红裙阿姨说,风大的时候,声音比人走得远。” 沈观接过陶哨,入手冰凉粗糙。 他细细查看哨口,发现内壁刻有极细的凹槽标记,呈规律排列。 取出随身携带的曲谱残页对照——音阶吻合,分毫不差。 这正是《元宵五更鼓令》中“三鼓催魂”段落的变调基准点! 柳残阳所奏之曲,并非随意悲鸣,而是加密的信息流。 每一个音高,对应一份账册编号,每一节节奏,指示一条证据链路。 而苏夜语,早已掌握整套解码方式。 她不是不愿帮,而是逼他独立拼出最后拼图。 沈观静坐良久,终于起身。 他取来一方素笺,提笔写下几个字,折好后与陶哨一同置于怀中。 步出府门时,晨雾仍未散尽。 他沿着湿漉漉的巷道缓行,脚步坚定,却不急促。 他知道,有些对话不能再隔着木雕小鸟、密绢暗图进行。 这一局,该面对面了。 行至闻香楼后巷口,他停下脚步。 檐角铜铃轻响,风穿过窄巷,吹动衣袖。 他伸手,将陶哨轻轻放在苏夜语惯常开启的小窗台边,又取出那张字条,压于其下。 纸上墨迹未干,仅八字: 若想共执灯火,先亮一角帷幕。 风掠过巷口,纸角微微颤动,如同叩门之声。 铜铃轻响,余音在窄巷中回荡,如丝如缕。 沈观站在闻香楼后巷的青石阶上,望着那张压着陶哨的字条在晨风里微微颤动。 他没有多留片刻,转身离去时脚步沉稳,背影却透出一种近乎决绝的平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