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就是一手抓公益,一手用市场。 但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掣肘,这其中蕴藏的,是极高政治智慧和制度设计的艺术。 陈捷正沉思间,林南东声音在办公室响起: “小陈,准备一下,下午两点,综合局牵头,跟发改委社会司、财政部社保司、卫生部的几个同志,开个内部研讨会,主要是统一一下我们研究室在这项改革中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口径,你负责做会议纪要。” “好的,林处。”陈捷合上文件,心中了然。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研讨会,更是一场小范围内的神仙打架。 研究室作为最高智囊机构,其内部形成的统一意见,将对未来政策的最终走向,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下午两点,研究室一间小型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办公室主任兼综合局局长周海亲自主持,林南东和陈捷坐在他下首。 对面,则坐着几位来自不同部委,在各自领域都是专家级的人物。 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的副司长钱闾,是一个五十岁左右,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但眼神锐利的男人,率先发言。 他手中拿着一份厚厚的数据报告,侃侃而谈: “周主任,各位同事,我认为新医改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增量改革’,要大胆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盘活现有的医疗资源。” “我们不能再抱着公立医院大包大揽的老路子不放,那是一条已经被证明效率低下、难以为继的死路,医疗,首先是一个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蛋糕做大了,老百姓才能最终受益。” 他的话语逻辑严谨,数据翔实,充满了经济学家的理性与不容置疑。 话音刚落,卫生部政策法规司的副司长孙钢就皱起了眉头。 孙钢是医生出身,对基层医疗状况有着深切的了解,他声音不大,但字字铿锵: “钱司长,我不能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医疗如果完全产业化,那资本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医疗资源向高端、高利润领域集中,而那些最需要医疗保障的普通百姓、农村居民,谁来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