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些协议上,虽然都有村民的签字和红手印,但陈捷一眼就看出了其中不少签名的笔迹,都显得异常生硬,甚至有几份协议上的红手印,颜色深浅不一,明显不是一次性按下的。 难道是工作组为了赶进度,威逼利诱? 还是村干部在其中上下其手,优亲厚友,甚至中饱私囊? 陈捷继续翻阅着,很快,他又发现了第三个问题。 在补偿款发放明细表上,绝大多数村民的补偿款,都是以现金形式发放的。 而且,领取人签名那一栏,很多都不是村民本人,而是由村委会会计,统一代签的。 代签理由,千奇百怪,有说“村民不识字”的,有说“村民外出打工”的,甚至还有说“为了方便统一管理”的。 看到这里,陈捷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他几乎可以肯定,真正发到村民手里的钱,和账面上的数字,绝对对不上。 陈捷又翻看了信访记录。 最早的信访记录,是在半年前。 几个红星村的老党员,联名给镇里写信,反映征地程序不透明,补偿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信访办的回复,却是一纸充满了官样文章的答复函,核心意思只有一句话:补偿标准符合政策规定,请相信政府,不要听信谣言。 后来,村民们又多次到镇政府门口质问,但每一次,都被门口保安拦住,或者被干部用各种理由搪塞了回去。 矛盾,就在这一次次的漠视与敷衍中,不断地积累,发酵。 而这个时候,派出所便向上级打报告,要一笔二十万的“维稳专项经费”,准备用强硬手段解决问题。 整个事件的脉络,至此,已经清晰无比。 红星村村民只是在用最原始笨拙的方式,在维护自己最基本、最合法的权益。 而派出所那份报告,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某些人试图掩盖自身工作失误、转嫁矛盾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陈捷缓缓地合上了最后一份文件,他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已经是下午三点。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再次拨通了李文军的号码: “李主任,你马上通知一下,镇征地办主任黄国明,还有镇派出所所长赵铁军,让他们半个小时后,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