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是的,少帅。”喜顺儿点头,“预计只能优先保障旅级单位的尖刀部队,或者……像‘夜枭’那样的特殊单位。” 提到“夜枭”,喜顺儿又递上另一份报告:“另外,三棱军刺已经仿制成功,并且完成了小批量列装。 ‘夜枭’小队是第一批换装的单位,反馈极佳。这种军刺造成的创口难以缝合,威慑力巨大,特别适合侦察和特种作战。” 张汉钦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夜枭”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匕首,装备越精良,越能在暗处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其他装备呢?” “60毫米迫击炮的样炮也已试制成功, 重量轻,射程和精度都令人满意。但同样受制于无缝钢管的产能和炮身加工难度,产量暂时上不来。20毫米反坦克枪和105毫米轻型榴弹炮还处在技术消化和关键部件攻关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战斗力。”喜顺儿如实汇报,没有丝毫隐瞒。 张汉钦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帅府院内荷枪实弹、来回巡逻的士兵。 这些士兵手中的辽十三式步枪,与照片里那支代表着未来方向的“二八式”自动步枪,形成了鲜明而残酷的对比。 他沉默了片刻,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喜顺儿,这二百支枪,不是数字,是种子。我们现在不是在大规模生产武器,而是在培育我们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不要只看眼前的产量。告诉我,为了造出这二百支枪,我们获得了什么?” 喜顺儿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少帅的深意,精神再次振奋起来:“回少帅!为了仿制这些装备,我们初步建立了一套特种钢材的冶炼和检验标准,虽然产量低,但质量关算是摸到了门槛。培养了一批能够操作精密机床的技术工人,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宝贝疙瘩。更重要的是,我们打通了从图纸到实物的整个流程! 哪里是难点,哪里可以改进,心里都有数了。这些经验,比两千支枪都珍贵!” “说得对!”张汉钦重重一拍桌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是用黄金在铺路,路铺成了,以后才能跑得快、跑得稳。你回去后,给我盯紧三件事。” “少帅请吩咐!” “第一,保密重于一切。” 张汉钦语气森然, “这些新式装备的存在,尤其是性能数据,必须列为最高机密。参与研制的所有人员,一律签署保密协议,加强保卫力量。我不希望日本人比我们自己的部队先拿到详细参数。” “是!保密条例已经层层下达,兵工厂区域已划为军事禁区,由绝对可靠的部队驻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