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张汉钦下令,从中拨出1200万美元,以普遍高于市价20%的溢价,启动对北美关键媒体的收购战役。其原则强硬而清晰: 资金必须全部花光,不剩现金。 对关键媒体必须实现绝对控股(≥67%股权),对小报则100%买断。 必须打通“内容制作-分发渠道-广告变现”全产业链,形成闭环生态。 运用“债权+股权+期权+长期广告合约”的四层复合工具,做高名义估值,将资金彻底注入体系。 一场旨在悄然改变北美舆论风向的收购风暴,随即以雷霆之势展开。 ———————————————— 美国,纽约。 合众国际社(UP)总部大楼。 社长梅尔维尔·斯通面对着一份他无法拒绝的报价,以及一份更加无法拒绝的“合作建议”。 来自“PaCifiC NeWS COrp.”的代表,一位彬彬有礼却语气不容置疑的瑞士银行家,开出了条件: “800万美元。其中600万现金,即刻到账,清偿UP所有现有债务。另200万,以年息8%的累计优先股形式注入,补充运营资金。” “作为交换,我方获得51%的普通股,以及全部优先股。董事会13席中占7席。现任管理团队可留任,但所有重大 editOrial(编辑)决策,尤其是涉及国际事务、远东报道的立场,必须经由新董事会设立的‘政策委员会’核准。” 斯通社长试图挣扎:“这… 这违背了新闻独立的原则!” 银行家微微一笑:“斯通先生,UP去年亏损了47万美元,您的电报网络维护费用高昂,竞争对手AP(美联社)正在蚕食您的市场。这800万美元是救命钱,它将使UP拥有与AP乃至路透社一较高下的资本。” “我们带来的不是枷锁,而是力量。您可以选择坚守‘原则’而破产,或者,在新的资本支持下,让UP的声音传遍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确保这种声音是… ‘建设性’的。” 原则在破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斯通沉默良久,最终在协议上签下了名字。 他安慰自己:这至少保住了UP的牌子和不菲的薪酬。 但他清楚,从此,合众社的麦克风,插上了另一根看不见的线。 ———————————— 同样的剧本,在不同媒体上演时,细节各异,但核心不变: 《华盛顿邮报》:面对350万美元的注资(远超其市值)和承诺承担其120万美元债务的诱惑,濒临财务危机的出版商内德·麦克林几乎是以感恩戴德的心情,交出了60%的B股股权和编辑控制权。收购方甚至“贴心”地为其保留了家族颜面,允许麦克林家族成员继续挂名出版人。 西海岸报业平台:250万美元现金,直接买断了《旧金山纪事报》和《洛杉矶时报》的竞争关系,将其整合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并由新成立的“China-AmeriCan PreSS Ltd”100%控股。从此,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两大喉舌,开始同步发声。 第(2/3)页